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卫生健康领域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当前,我们需要深刻领会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基本价值意蕴,以医学科技创新为新动能,深刻认识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性。
发展卫生健康
新质生产力的必然性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唯物史观的基石,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动态性,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的生产力。培育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具有理论、历史和实践的必然性。
第一,新质生产力为赋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能力,反映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充分利用关键和颠覆性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质的突破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其根本特点在于实现医学科技创新水平的飞跃和提升。通过着力推动卫生技术的根本性突破和发展、着力推动卫生健康服务要素的创新性组合和配置、着力推动卫生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实现重大卫生健康风险应对能力和疾病救治能力的质的跃升,进而大力改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结构、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
基于“生产力标准”的概念,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是衡量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第二,新质生产力为赋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没有科技发展的关键性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也难以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传承转化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生产力质态和规律的更深刻认识,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在卫生健康发展历史上,医疗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改变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进程,也改变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态。如1972年,我国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大大加速了国家消除疟疾的进程,也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加强“赤脚医生”培训、构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问题,人口期望寿命大幅提高。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力度,大力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最新的医疗设施设备,有效提高了医疗服务系统效率。
故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卫生健康生产力始终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新质生产力为赋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对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相继实施,多种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药物和防治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医药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大量“卡脖子”问题得以解决。在应对新冠疫情过程中,我国按照5条技术路线,开发有效新冠疫苗,实现疫苗自主研发、自主供应,大大降低人群重症死亡率。在推进生产要素创新性组合方面,我国统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均衡布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联体、医共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公平可及,大幅提升人民健康维护能力。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科技创新、科技强国建设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深刻认识卫生健康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意蕴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标准。新质生产力以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第一要素,以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为动力源泉,以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为物质基础,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者的组合,着力推动实现生产力跃升。
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归宿是人民健康维护能力的跃升,主导路径是提高生命健康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根本动力是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基本要务是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基础支撑是数字化智能化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体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第一,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归宿”是人民健康维护能力的跃升。
基于当前的卫生健康保障能力现状,需要进一步强调人民健康维护能力的提升。其中,不仅包括攻克重大疾病技术能力的提升,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全面优化,也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
培育和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要全面提高重大疾病的诊治水平,推动实现诊疗能力质的飞跃,满足重大疾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治需求;要全面提高公共卫生系统防范重大传染病的能力,推动全民预防保健水平实现质变,保证卫生健康系统具备全面应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改革对体系建设的牵引力和导向力等。
第二,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主导”是卫生健康科技创新。
马克思对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给予了高度关注,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医学科学技术上能不能创新,尤其是能不能高水平地创新,是新质生产力能不能实现大发展的“命门”。
培育和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卫生健康技术变革是关键环节、主要途径、首要任务。要面向重大疾病、关键技术、国际前沿领域,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强化基础研究,夯实健康科技创新的“原创”根基。要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催生新的卫生健康产业质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更高级别、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质态演进,有力推进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第三,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鲜明提出了“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的观点。人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可以创造更高更优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我们党历来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基本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推进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要强化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让医学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不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实现新跨越、取得新突破。
第四,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要务”是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强调政府的主动作为和统筹布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演变进程。
培育和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要强化卫生健康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卫生健康创新体系、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医疗服务机构的定位和功能,创新卫生健康要素配置。要瞄准重大疾病和重大卫生健康技术发展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做好统筹配置和协调使用。要充分发挥新兴科技产业发展和集聚效应,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的深度融合。要培育卫生健康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为医疗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第五,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支撑”是数字化智能化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化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是伟大的时代给予我们的“数字红利”。对信息化时代的认识不能犯错误,错过这个时代转变机遇,我们将遭受历史性的降维打击。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是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资料,是新型生产工具的典型代表,也是卫生健康服务流程中的重要支撑性基础设施。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正在深刻改变着卫生健康领域的面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成为培育和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和发力点。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大大改变了卫生健康生产要素的配置格局,可以替代医务工作者完成数据分析等工作,也可提供诊疗辅助等,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显著提高生产资料的共享水平,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此外,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也是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效率和效能的有效手段,远程医疗、网上医院等新业态构建了高效的医疗服务新形态;大数据动态监测分析可以快速发现疾病流行规律和暴发风险,同时也可以联动医保、医药等方面的信息等。
全面发展卫生健康
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取向
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体现为技术手段的高科技、健康服务成果的高效能、健康服务品质的高质量,其核心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促进行业形成以“新”提“质”、以“质”催“新”的良性循环。
第一,坚持“三位一体”战略。
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培育和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需要突出高精尖导向,培养造就适应国家卫生健康战略需要、引领医学科技发展潮流的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需要打好爱才、育才、募才、厚才、聚才、用才的组合拳,完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学科技创新人才积极性,让更多的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充分涌现并发挥作用,激发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
第二,坚持因地制宜。
我国具有广阔的卫生健康服务市场,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差距较大,“一把尺子”难以量中国。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培育和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东部地区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基础雄厚,可以结合实际发展医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西部地区中医药产业优势明显,可以结合实际发展医药产业和药材深加工产业等。制造业发达地区,可以加快推进卫生健康设施设备创新。
同时,也需要加快卫生健康产业标准、市场规范等制度体系建设,形成统一的健康产业大市场,加快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加强区域创新合作与联动,加快形成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形态以及特色优势明显、差异化竞争的卫生健康产业新态势。
第三,坚持全要素创新。
新质生产力既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未来产业,强调的是“质态”而不是“业态”。全要素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
培育和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尤其需要注重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发挥国家级教育、科研等机构和国家医学中心等高级别医疗机构的示范带动作用,明确重大需求导向,推进临床科研转化,塑造协同创新优势。以此,才能打通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产业转化之间的科技创新链条,实现创新能力由量变转化为质变。
同时,也需要创新卫生健康大数据管理模式,解决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源头活水”问题,真正发挥我国人口规模优势,释放生产要素潜力。
卫生健康领域
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其注定在实践中拥有不凡的生命力。接下来,根据培育和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深入结合当前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推进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是全方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马克思将科学技术视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当前,以产业发展为代表的新制造、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等形成的聚合体,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培育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不少高端医疗设备和原创药物来自国外,个别发达国家加大技术封锁,企图推动与中国的科技“脱钩”“断链”。为此,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研究的原创性。要将“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有机地融合起来,既要注重市场、企业和科学家群体牵引带动的市场创新,更要注重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也就是在党和政府主导下的举国创新。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医学研究,夯实医学科技原始创新的基础。要建设卫生健康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做大做强医学科技创新“武器”,布局一批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强化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病房改造提升、补齐病房环境与设施短板。要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开展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重大疾病机理攻关、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等,加快形成特色发展优势。要充分结合数字技术革命,谋划医学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在这些过程中,既要鼓励“从0到1”的原始性和突破性创新,也要鼓励“从1到N”的改善型和改进型创新。
二是全方位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
培育和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需要配置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水平卫生健康人才,从而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为此,要建设一批国际一流高等医学院校、一流医学学科,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多专业融合优势的顶尖科学家、战略科学家、院士队伍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积蓄充分的正向能量和强大资源。要打造新型医务工作者和科技创新团队,保证从业者充分掌握现代技术,具备快速学习和知识更新能力等。要强化临床医生、科学家、企业研发团队之间的“零距离接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要健全科学有效的卫生健康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全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充分调动卫生健康人才积极性。
三是全方位加快资源优化配置。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是实现生产要素全面优化配置的关键机制。
为此,要健全科技管理制度,推进建设创新友好、包容审慎的科技政策体系,构建完善多元化且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科技评价体系,激发劳动、知识、技术、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地体现生产力要素的市场价值。要进一步完善健康产业统一市场机制,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保证公益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优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要在健全政府保障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基本健康权益制度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卫生健康体系运行机制,如发挥医疗保险战略购买的新机制新优势,促进创新产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建立适宜支付机制等。
四是全方位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当前,世界一些主要国家把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提升为国家战略,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质生产力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部分环节、核心产品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仍面临稳定性、精准性、安全性、时效性等方面的挑战。而且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产业技术交流合作趋势性逆转,有关发达国家加大技术封锁,持续打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潜力。
为此,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强化对市场的自主可控,逐渐摆脱进口依赖,不断推动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五是全方位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为此,要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基本方针,充分利用“健康丝绸之路”和其他区域、多边合作平台,扩大卫生健康科技国际合作。要深度参与乃至主导相关国际法律法规、规则和标准制定,特别是充分利用我国在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优势,完善医学人工智能、卫生健康数据等领域的全球卫生健康标准和规则,从而成为全球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倡导者和引领者,“领跑”全球中高端卫生健康产业技术链、价值链。要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和民间力量参与国际卫生健康产业发展,助力相关国家卫生健康体系提质升级,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