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近日,《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伴随着第14个国家级都市圈的正式落地,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又迈上了新台阶。中医药是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不可或缺的有力助推器。中医药兼具多重战略价值和丰富资源优势,能为健康都市圈、产业都市圈、合作都市圈的建设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打造健康都市圈
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整体供给不足等问题是超大和大地域空间形态普遍面临的“顽疾”。打造健康都市圈是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核心内涵,以中医药为突破口和发力点,引导医疗资源扩容倍增,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动区域健康布局协同发展,是都市圈发展战略中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筑原造峰,强化引领,建设中医药高地,以点带面赋能健康都市圈建设。高水平中医医院是引领区域医疗水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动力引擎,《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提出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院)德阳分院建设作为都市圈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措施,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医疗发展。二是融通交汇,集群发展,形成区域医疗合力,强化都市圈整体健康资源服务力。以医联体为抓手,促进一体化发展,《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依托半岛中医联盟,加快推进中医药一体化发展,联合建设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三是优化布局,扩容倍增,形成多点开花,建立都市圈中医药服务体系化,如《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传承创新发展。以都市圈医疗资源优化布局,推动健康都市圈建设。四是凸显特色,形成优势,树立中医药品牌,为中医药都市圈高水平发展赋能增效,如《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提出,加大齐鲁中医品牌建设,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各都市圈规划落子中医药,以中医药为抓手,助力健康都市圈优化升级,为都市圈建设提振精气神。
建设产业都市圈
中医药产业化作为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和自主可控能力的组成部分,是集聚多元资源价值的重要产业领域,是中医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践。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作用,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化,是产业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是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利用好中医药的产业优势,使中医药更好服务和融入都市圈建设的新发展格局。如《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分别提出,重点发展中药或现代中药产业。二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打造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中医药传统产业升级优化。《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在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论述中明确提出,加快壮大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并在都市农业重点分布区域规划中划分中药材产业集聚区。三是错位布局都市圈区域发展,打造科学合理产业梯度,形成紧密联系的中医药产业链,推动形成都市圈中医药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如《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支持在清远布局建设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道地药材和岭南特色中药材原料产业基地。中医药在建设产业都市圈中的作用优势不断显现,战略价值持续凸显。
构筑合作都市圈
以中医药为发力点,统筹整体利益和比较优势,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强化圈内分工合作,推动服务共建共享、资源互融共通,推动一体化发展。中医药相关产业体系庞大、层级分类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尤其适用于圈内联动合作协同发展,广州、西安等都市圈纷纷以中医药为重点领域,探索设立都市圈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协调推进机制体系。
以中医药为纽带,推进“出圈”合作联通,拓宽都市圈辐射带动效能,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处于“一带一路”枢纽地位,是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两个循环的交汇点,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我国现有14个国家级都市圈,有两个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出台,为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新格局,深入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方向,也为以中医药为引擎推动广州和深圳都市圈深度开放发展提供了依据。中医药是粤港澳开放交流的桥梁,也是广、深两圈与港澳两地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主动对接港澳创新资源,围绕人工智能、中医药、交叉学科等港澳优势领域,联合建设新型研究机构、产业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则提出,深化与澳门中医药产业合作,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中医药康复、疗养、护理服务。以中医药为纽带,沟通“圈内”,畅通“圈外”,强化联通,构筑合作都市圈,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赋予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