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程与启示
2024.04.26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如今,中医药的价值愈发凸显,中医药的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基于此,探寻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价值归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实践历程进行梳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取得的经验启示进行概括总结,这无疑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价值归因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坚定地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有着深层次的价值逻辑。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担当

  医疗卫生问题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努力解决医疗卫生问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源于初心的召唤。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全力守护人民群众健康,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取得辉煌的成绩,人民群众的归属感才会更强、幸福感才会更多。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现实的、具体的,其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就是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离开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去谈生存发展和幸福快乐是毫无意义的。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要义和责任担当。正是基于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和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医药从岌岌可危走向为全球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医疗卫生国情的深刻把握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极其贫苦。医疗卫生事业更是极端落后,人民长期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得不到健康保障,疾病丛生。近代中国的医疗卫生国情是中国共产党极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现实依据。为解决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与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缺乏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把中医药作为解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问题的重要选择,积极扶持和提倡中医药事业,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基于对中国医疗卫生国情的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回应“民之关切”,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离不开坚持我们文化主体性。早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这一方针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后来一直被中国共产党人所沿用。这一方针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正因如此,中医药事业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可见,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实践历程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医药走出了低谷与困境,逐渐走向全面振兴,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倡与应用中医药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倡与应用中医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医药诊疗的重要性,为防病治病,中国共产党在其所领导的各个根据地使用中草药,运用中医知识去分析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中医方法,把握医疗规律。

  井冈山斗争时期,敌我的战斗十分残酷,军民的生活异常艰苦,不仅缺衣少粮,而且缺医少药。在极其艰难的医疗环境下,中医药因其简便验廉的优势成为红军的首选,并被迅速运用到医疗卫生实践中,缓解了当时的医疗供需矛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认识,要求克服轻视中医的思想,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毛泽东同志曾在纪念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团结中医,发挥中医的作用。”

  为解决西药缺乏和困难的问题,边区政府会议决定加强对中医中药的研究,使其优良部分逐渐科学化。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同志强调:“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这两种医生要合作。”解放战争时期,中西医要合作的思想得到了有效的运用,让军民的疾病预防与治疗能力持续提升,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卫生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保护与改造中医药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护与改造中医药。经过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努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领域不断扩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卫生资源极其有限。为了改善国家的卫生状况,控制传染病的流行,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工作方针,该方针的提出不仅有利于中医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正确处理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1955年12月,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正式成立的同时,全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在中医研究院举行开学典礼。1958年6月,该研究班的76名学员顺利毕业,同年9月,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提交了《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同年10月,毛泽东同志对此作出了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在毛泽东同志这一批示的影响下,全国迅速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的浪潮,为中医药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针对20世纪60年代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毛泽东同志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此外,“赤脚医生”的兴起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快速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了这一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扶持与推广中医药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扶持与推广中医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初期,中医药人才队伍后继乏人。1978年,邓小平审阅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作出批示:“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这是一个振兴中医的纲领性文件,对后来的中医药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2年,卫生部在湖南衡阳召开了全国中医医院、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史称“衡阳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使中医药工作的地位得到了明确肯定,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出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了提升中医药的地位,满足国内外对中医药发展的诉求,1986年,成立了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加强中西医结合,进一步明确中医药的发展定位,在1991年的第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卫生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中西医并重”成为国家卫生工作的五大方针之一。2007年,“中西医并重”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的基本原则再次被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振兴与发展中医药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振兴与发展中医药。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医药事业迅猛发展,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持续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管理机制和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进行完善,而且对中医药管理部门进行机构改革。

  接力赓续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民族自信理念。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中国共产党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国务院2016年2月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遵循。

  专门制定法律为中医药发展护航。201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有力地保障了中医药事业发展。

  呈现中医药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方案”。中医药在新冠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抗疫的成效受到肯定,为世界抗疫提供了“中国方案”。

  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中医药加快“出海”,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过程中解决了不少难题,从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时代,总结这些经验,能够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事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首要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回首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医药事业不断成长壮大,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了重要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好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倡与应用中医药,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既保护中医药,又对其进行改造,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一系列做法为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全面发展。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全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今后,中医药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面临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事业的全面领导。

  必须始终坚持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发展方略

  新时代,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略。回顾历史,党的历届领导人均立足中医药发展实际,对中医药进行守正创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发展方略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承是根本,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问题。无论是对中医经典的整理和保护,还是对中医药人才的培育与支持,这都抓住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即注重对中医药进行传承。只有立传承之本,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创新是关键。中医药事业之所以能够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中医药不断地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传承与创新缺一不可,当前之所以会出现中医特色优势淡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评价西化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为此,要坚定不移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必须始终坚持中医药文化自信

  发展中医药事业,需要坚持中医药文化自信,讲好中医药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可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增进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对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引领和促进。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健康观念和生活哲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医药事业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服务于人民健康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才能更有力地促进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此外,作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彰显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它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