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激活科技创新潜能推动湖湘中医药发展
2024.04.12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笔者认为,要大力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牢牢把握中医药政策密集出台的历史机遇期,抢抓湖南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大战略期,精心谋划、主动作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和筑基作用,着力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湖南样本”,推动实现“中医药强省”目标。

  •聚力中医药领域科研攻关

  “十四五”时期,湖南省应进一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力中医药领域核心技术科研攻关,聚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难题,推动中医药研究高质量发展。

  聚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难题

  当前,湖南在中医药科技创新方面,还处于“跟跑并跑”的地位。要实现由“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根本性转变,笔者梳理中医药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难题,结合湖南中医药科技创新现状,提出湖南“十四五”期间重点攻关领域和关键问题。

  第一,具有代表性的抗疫方药的作用机制研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挖掘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作用机制及其理论的科学内涵,获取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据,促进国内外对中医药抗疫作用的认知和理解,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模式和技术方案。

  第二,以“湘九味”为代表的高品质道地药材的科学内涵研究。结合湖南实际,围绕优质道地药材的临床核心功效及发挥药效的作用方式等方面推动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推动湖南以“湘九味”为代表的高品质道地药材科学内涵的阐释及其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

  第三,中医药对亚健康状态认知和干预的科学原理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所具有中医亚健康学硕士与博士授予权的院校,发挥该学科梯队领先优势,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认知和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科学原理,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提高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第四,聚焦构建中医药维护脑健康的关键证据体系。基于当前已构建的中医脑病内涵与特色多学科交流和协作平台,聚焦规范循证医学与中医药结合的人用经验证据分级体系,提高中医药维持脑健康的临床疗效和国际影响力。

 推动中医药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和支撑所在。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就必须推进湖湘中医药基础性研究高质量发展。

  其一,推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深化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方法研究。要加强中医原创思维与西医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相融合,推动中医药产出原创性、突破性成果。

  其二,鼓励中医药关键技术多学科交叉创新。运用多学科前沿技术开展重大疾病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中医辨证论治与多组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结合发展,挖掘中医证治规律,深入探讨精准医学和个体化用药的发展。

  其三,加强中医药技术、装备创新性开发。要加快开发四诊仪等中医药现代化装备,加大脉诊仪、红外热像检测设备、灸疗设备等中医医疗器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应用可视化技术对中医药基础理论、原理方法、治疗效果等进行科学诠释,为中医药诊疗提供可视化证据。

  助力中医药临床研究高水平进程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一,切实加强中医理论创新成果对临床研究的指导。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今名医案及病证分类、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进行全面总结;以辨证论治的思维进行临床研究实践,科学合理地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一步探究经典名方的现代临床适应证及其机制。

  其二,加强中医药治疗难治性疾病及常见慢病研究。要加强研究、总结经方治疗难治疾病的证治规律,揭示其科学内涵;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以经典方剂为基础的院内制剂、中成药及新药的研发,促进开展经方中成药大品种临床循证研究,探索适合中医经方特点的临床评价方法。

  其三,破除省域医疗信息壁垒,建立临床大数据中心。一方面,运用信息技术、循证医学方法总结病症治疗规律、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另一方面,以临床大数据为基础推动诊疗模式创新,对接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开发,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

  •打造中医药协同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是支撑创新开展、孕育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打造中医药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提升科研平台自身创新能力并保持良性循环。

  发挥中医药协同创新机制的引领优势

  通过加快中医药实体科研平台融入虚拟且松散耦合的协同创新体,提升中医药实体科研平台自身创新能力,打造中医药协同创新平台。

  首先,建立完善中医药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建立中医药协同创新组织文化机制、完善动力机制、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学习机制、深化科学评价机制等方式完善符合中医药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由内而外”协同意愿的动力和资源的开放共享。

  其次,加大对中医药协同创新平台的资源投入和科学管理。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把学科资源与国家、社会需求相对接;另一方面,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基础,打造能够将开展协同创新作为文化惯性行为的中医药协同创新平台。

  再次,推进实施中医药协同创新平台团队及人员的流动管理。从中医药创新平台内部保持学术上的松散耦合,对牵头构筑的协同创新平台实施团队及人员的流动管理。

  强化中医药校院协同创新平台的引擎功能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也是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校院地协同的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大力推动湖南中医药大学以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中心、传承创新大楼建设为重点,聚焦中药创新药物研发、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强化中医药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坚,将湖南中医药大学打造成全国中医药科技强校排头兵。

  第二,利用好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已建的科技创新平台,深化共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强化创新支撑;把握好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重大创新平台,推动人才聚集与跨学科前沿领域科研合作,将其打造成中部地区中医药科技创新龙头。

  第三,充分利用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名校名院优势,发挥其学科群优势,结合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打造湖南高端中西医协同科研高地、承接国家级中医药项目的实施运行高地。

  激发中医药数字化平台的创新驱动力

  针对中医药数据多源异构的特点,大力支持中医药数字化平台建设,激发中医药数字化平台的创新驱动力,向上链接高等院校和中医药科研机构,向下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合作机制,从而加快全域中医药创新体系布局。

  一方面,以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搭建数字中医药研究技术平台。构建中医药数字信息库,自主研发中医诊断、中药、中医临床数字化仪器设备及软件,构建中医诊断、中医临床及中药规范与标准,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建立覆盖全省乃至全国的中医药数字化平台。通过建立以中医药资源、服务、管理和科研数据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推动中医药服务大数据分析与评价平台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化支撑。

  •强化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

  当前,湖南省中药材的总蕴藏量、品种数长期位居全国前位。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在种植、加工、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为中医药“产业振兴”提供内源动力。

 构建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集群式发展格局

  一方面,推动中医药产业高科技园区成为技术创新的“孵化器”。要以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为核心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加强湖南省中药材“种业硅谷”建设,聚焦关键技术和优势物种领域攻关,精心建设岳麓山中药材种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中药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资源共享平台,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另一方面,以创新为驱动,以“湘企”为主体,全力打造百亿级中医药产业集群。推动九芝堂、千金药业、汉森制药、启迪古汉、天地恒一等“湘企”,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整合资源,支持建立一批现代化数字中医药创新产业平台,全力推进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升级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高质量研发体系

  持续推进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以建立现代中医药产业链、保障中医药疗效为目标,不断加强中医药工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提高中医药产业和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

  特别是在中药创新制剂研发方面,发挥湖湘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汉养生精、妇科千金片、驴胶补血颗粒等湖南名药进行改良和创新,建立专门的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新药临床试验质量规范等相关标准化规范,探索引入新工具、新方法、新技术、新标准用于中药疗效评价,促进中医药产业走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之路。

  优化中医药产业新业态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一方面,加大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重点围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产品开发与转化,遵循“升降出入”的总体研究战略,立足湖湘,辐射全国,面向国际,形成一系列在国内富有学术影响力和重大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生产一批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

  另一方面,依托森林景观、优质富氧的森林环境、健康的养生环境、美味的森林食品、浓厚的生态文化等森林资源,打造以马王堆汉墓、炎帝陵、苏仙岭、仲景祠、药王庙和湖南省中医药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湖湘中医药文化旅游风景线,加快建成集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

  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关联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产”放于市场,“学”贯穿始终,“研”立在突破,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完善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为科技湖南增产赋能。

  强化产业主体,引导研发方向。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枢纽,充分发挥“湘企”主体作用。从资金保障到引导研发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明确中医药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

  引导中医药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开展中药创新药物开发、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等研发;加速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中医药信息化等研发产业化、现代化,促进中药规模化、智能化生产;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建立与中医药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技术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器和产业化基地。

  凝聚专家智慧,赋能创新研究。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在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中医药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中医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企业在中药新药、大健康产品的研发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加快组织实施产业创新研究。

  支持企业培养本土人才和团体。充分汇聚企业专业人才智慧,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中医药类高校、医院与企业、研究所等共建省级中药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中医药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强化中医药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强化实际应用。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主,促进资金、技术、应用等要素对接,努力解决研究“最先一公里”与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

  一方面,健全中医药产业导向的成果培育机制。构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打通中医药产业要素聚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通道,建设一批中医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将理论性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另一方面,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服务。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在中医药成果转化收益、团队组建等方面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