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从古至今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成就显著。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次提出,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瑰宝,促进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传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文化与健康的需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而传播是中医药传承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必须借助媒体,借助传播,要善于运用媒体与传播传承中医药文化精华,创新中医药健康文化,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更加广泛地融入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展气候与健康传播的一些经验
2010年,我在担任教育部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主任期间,倡导组建了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气候传播研究机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正式亮出了“气候传播”的旗帜,开启了我国气候传播研究的进程。这十几年中,我们始终致力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鼓与呼,努力推进气候传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真正“形成气候”,在气候传播理论研究和行动推广,特别是国际传播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5年,我从对北京的雾霾,以及国内外一些极端天气引发疫情灾害的考察中意识到,要关注气候变化与疾病健康的关系问题,由此开始思考把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融通整合起来,把“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联系起来。2016年底在摩洛哥马拉喀什联合国气候大会气候传播边会上,我明确提出要“融通气候与健康传播”,以维护人类共同的环境与健康福祉。
2017年底,我受聘广西大学特聘君武荣誉教授兼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后,倡导组建了国内第一家融通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研究的科研智库机构——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致力于气候与健康传播融通整合理论研究与行动推广,构建起气候与健康传播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这些年,我们先后举办了四届“气候与健康传播学术研讨会”,召开了“碳达峰碳中和科普策略研究智库论坛”,联合主办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积极传播中国学界声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我们一方面坚持从生态文明建设和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大视野、大格局入手,探讨我国气候与健康传播的战略定位与“双碳”科普的行动策略,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发表了一系列论著成果。另一方面又注意从小处落脚,结合传播工作实际和广西地方特色,服务好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健康福祉。
借鉴他山之石推进中医药健康传播
说到中医药健康传播的话题,我想中医药界的专家朋友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些气候与健康传播的做法,关注并推进中医药健康传播,以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增进广大群众的健康福祉。
首先需要认识中医药健康传播是什么,以及传播什么内容和怎样传播的问题。
所谓“中医药健康传播”,我认为就是将中医药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转化为大众健康理念与知识,并通过大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提高国家与民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以实现除病济世、造福百姓为根本目标的信息传播活动。
中医药健康传播,属于健康传播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汲取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不断孕育发展、守正创新,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经世济民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以及全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药健康传播要深刻阐明中医药学的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推动中医药更加广泛地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更加便捷地服务于民众的健康需求。
中医药健康传播决不仅仅局限于“师傅带徒式”的言传身教,或医术传承与科普,还包括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等一系列内容。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系统、完整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其范围之广、内容之深、种类之多样非常罕见,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我认为,长期以来中医药遭遇的一些舆论质疑与非议,从表象上看是科学问题,但归根到底是文化问题。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健康传播的文化维度,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理念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阐释,让中医药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先锋。
作为健康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医药健康传播”同“气候与健康传播”可谓“同根同源”,密不可分。我们做中医药健康传播,标志着又拓展了一个新领域。在古代,我们的华夏祖先早就学会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意识到天地的生成和演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火”,俗称“六淫”,也大都与气候有关。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干祖望指出:“欲知《灵枢》《素问》之精华,半在气象。”气候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在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秉持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引导人们主动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自觉养心健身,以提升应对气候异常变化和促进人类健康的能力。
对中医药健康传播的三点建议
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保护中传承,才能切实把中医药发掘好、发展好,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医药界的光荣使命与重大责任。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我结合个人的一些实践与思考,对做好中医药健康传播提三点建议:
一是要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传播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健康传播的思维理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及其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在2018年首届气候与健康传播研讨会上,我提出了“政府主导、媒体引导、NGO(非政府组织)推动、企业与医疗机构担责、公众参与”的“五位一体”气候与健康传播行动框架。我想,中医药传播也可以借鉴这种框架与模式,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同推进的中医药传播大格局。
二是要秉持健康公平正义原则,让人民享有公平可及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民群众既是“健康中国”的建设主体,也是“健康中国”的受益主体。老百姓不但希望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少得病、不得病。中医药强调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论的治病理念与行医思维,具有“治未病”、简单易行、经济方便、便于推广的鲜明特点,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方面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这些年我们在气候变化领域一直在强调要“维护气候正义”,并对其内涵及实质作出学术阐释。我想,开展中医药传播,建设“健康中国”,也需要关注“社会正义”问题,具体说就是要关注“健康公平”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播导向,积极推动中医药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要坚持以基层为重点,要以较低的成本,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健康服务。
三是要全面提升中医药国际传播效能,促进中医药传播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中医药国际传播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冠疫情期间,我国中医药疗效显著,受到国内外舆论关注。近年来,中医药对外教育、科技、医疗合作日益扩大,中医药已经传播到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这就为我们做好中医药国际传播开创了局面,奠定了基础。
过去十多年中,我国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日益走上国际舞台,从参与者、贡献者走向引领者,发挥了独特作用。我们取得的重要经验,就是要“创新理念、讲好故事、提升能力、增强自信”。希望中医药国际传播,能够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自强,将中医药作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健康使者”,不断强化重大议程设置能力,加快构建起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努力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好中医药声音,大力扩大国内外朋友圈,为推动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