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探索近视防控中西医结合新模式
2024.01.10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1956年,毛泽东指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表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我们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指明了方向。

  20世纪初,西医的传入使人们开始关注西医眼科。1958年开始,以国医大师唐由之为首的课题组创新古代中医眼科金针拨障术,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发展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1988年,唐由之召集筹建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扩大了中西医结合眼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如今,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活动日渐繁荣,获得首个中西医结合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西医结合眼科进入创新发展新时代。

  中西医结合眼科发展的初心使命

  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我国独特的医疗体系,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有5项医学技术是得到世界认可的,其中有3项来自中西医结合,为我们发展中西医结合眼科给予了极大鼓舞。

  中西医结合眼科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聚焦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开展的工作应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中心。其次,聚集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将其传承创新发展下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再次,聚焦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伴随着国家物质文明的增长,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健康有了更高要求,包括治未病、治疗亚健康,不得病、少得病、得轻病,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应当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方向之一。最后,努力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将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坚定不移走中西医结合眼科发展的道路。

  传承精华,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首要目标,干预治疗效果是判定中医理论科学性的重要标准。“疗效是硬道理,评价是道理硬”,要采用中医特色评价体系,结合国际权威规范的评价指标,增强国际认可度,提高诊治与评价诊断的正确性、科学性、可重复性,推广人们对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认识,让世人认识中医、理解中医、接受中医、使用中医。

  守正创新,创新中医对眼病病理状态本质的认识,坚持思维方法论是继承与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点,要充分开展病证相关性研究,建立针对“眼科疾病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态反应”相统一的现代中西医诊治眼病的新范式,为提高治疗现代复杂性、难治性眼病的临床疗效开创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对此主要在五个方面开展了探索性工作,包括免疫性眼病、炎症性眼病、神经性眼病、功能性眼病和血管性眼病,积极参与国家中医诊疗协调小组,担任部分相关病种协调小组的组长单位,发表了许多诊疗方案和团体标准。首先,针对葡萄膜炎,采用循证医学,通过文献检索发现70%的疾病是肝胆脏腑失衡导致的。西医认为免疫性疾病来源于免疫平衡紊乱,因此,我们从中医的角度创建了双平衡理论,无论是肝胆、经枢还是眼部都属于平衡紊乱,进而提出经枢辨证法和标本兼治法。其次,针对中西医如何有机结合,我们把疾病分为四期,与中医的四个证型、治疗方法相对应,提出四型分治和分期诊断,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诊疗方案中颁布实施。此外,我们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多个靶点上都可以从各个环节、节点阻断免疫失衡和免疫过激,进而阻止对靶器官的攻击。

  中西医结合防控近视的创新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近视是多因素相关、多基因遗传、不可逆转的眼视光疾病,临床实践表明,真性近视一旦形成即无法治愈,近视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作为全球近视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社会各界都在积极行动,国家制定的文件也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中的作用,制定实施中西医一体化综合防控方案。因此,我们提出节点前移、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指导原则,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相契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在中医先贤的研究基础上,我们提出“肝肾—脑目”理论。在此基础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展开研究,针对发病人数较多的肾阳虚,从病理学角度发现它会诱导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的紊乱,其中MMP2因子会影响巩膜重塑,使眼轴拉长,导致近视。与此同时,我们自主研发了“眼—脑”同步检测系统,采用近红外脑立体定位技术对大脑进行检测,不产生副作用,也可以在靶标移动情况下检查调节的灵敏度和幅度,可供临床科研应用,通过大数据挖掘,建立了数学模型,为脑科学在近视防控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我们发现视皮层和视网膜的GABA受体表达高度一致,针灸可以同步下调视皮层、视网膜GABA表达,抑制眼轴的增长。此外,也进一步通过针刺防控近视揭示了中医药治疗近视的生理学机制,它是一个神经环路,由视网膜、视神经、外侧膝状体到大脑视觉中枢,大脑视觉中枢发出的指令通过动眼神经核和睫状神经节,再使睫状肌放松,这进一步证实了“肝肾—脑目”理论,也是中西医结合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典型成果。

  自2012年至2022年,连续10年,我们采用国际标准3.6万人次大样本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了近视发生发展的规律,首次证实假性近视是近视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为通过治疗假性近视、预防近视发展来制止或是降低真性近视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性和科学性的理论依据,也是对近视防控作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研发了三级监测和预警系统,监测系统可以自动上传数据至大数据终端,从而进行智能化的分析诊断并做出预警,即未来一段时间内是否会产生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是否会由低度近视发展为高度近视,预警准确率高达90%,为精准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中医药拥抱现代科技,应用前沿技术服务于中西医结合眼科的诊疗。在引入现代化学、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并与中医药相结合的基础上,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与传承创新,加强科学内涵的阐释,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与智慧医疗融合的自主创新产品研发,推出可复制、可推广、便携式且更加适用于群众诊治的新技术产品。一是眼周精准经皮穴位电刺激仪(Eye-TEAS),在针灸的基础上结合智能化定穴程序,能够通过3D扫描打印出适合个人的个性化穴位,实现中医穴位的精准识别与干预,提供可穿戴式、便携式的远程诊疗服务。二是用眼行为监测与矫正技术(Eye-Monitor),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指导,重视行为医学的改变,针对长时间持续性近距离阅读、电子产品的应用、户外时长、照度、坐姿、睡眠和饮食七大近视高危因素,具有AI环境机器识别的用眼行为监测使用系统和基于行为奖赏机制的良好用眼行为培养系统,可将被动监督变为主动习惯,帮助儿童青少年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

  基于各类研究基础,协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及中华医学会,我们牵头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防控诊疗指南》,致力于预防近视的发生、避免假性近视发展为真性近视、避免低度近视发展为中高度近视,为下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控提供依据和指导性意见。

  健全基于眼科病证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体系

  目前,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中西医结合眼科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未来,我们应当将中西医结合医学运用到关键民生领域,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不是每个疾病都适合中医或是西医,在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要开展科学研究,将中西医结合医学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建立国际认可的规范的评价体系,证实中医药诊疗是科学的、有效的、安全的,健全基于眼科病证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体系。要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发展壮大“西学中”人才队伍,使其加入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高质量发展的事业之中。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应允许百花齐放,发展中西医结合眼科要避免给予其过多限定。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