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馆 > 中药方剂 > 外科
“筋出槽”,手法可调治
2023.11.15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筋出槽”是骨伤病特有的临床表现,指软组织在损伤后离开原来的正常位置,相当于一列火车脱离了自己行驶轨道一般,且变化各异,即现代医学的各种软组织损伤。中医学称之为“筋转”“筋歪”“筋走”“筋翻”等。

 “筋出槽”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筋出槽”不仅是其正常生理位置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是其生理特性和功能受到影响,即筋失其柔。当一个人遭受外伤、慢性劳损、活动不当、风寒湿邪侵袭等时,关节和肌筋平衡失调,脱离了筋骨的解剖位置,就会出现“筋出槽”,影响正常气血运行。气血运行不畅则导致局部肿胀、疼痛或活动不利。由于经筋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是十二经脉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筋出槽”也必然会导致经络受损,从而阻滞营卫气血的运行,表现为营卫失和、气血不畅症状。此外,“筋出槽”还可引起筋骨肉间的粘连、挛缩,导致筋结形成。

  筋与骨关系密切,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言“诸筋者,皆属于节”,所以“筋出槽”常与“骨错缝”相伴,亦可单独发生。“骨错缝”“筋出槽”不仅常见于外伤劳损,亦见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症、骶髂关节半脱位等。

  “筋出槽”的中医治疗

  中医对于“筋出槽”一般急性期侧重于外治法(手法、针灸、中药外用等),慢性期则侧重于内治法(中药内服)和功能锻炼。手法治疗的作用是消瘀散肿、理顺筋络、舒筋活血。但对于有些部位软组织损伤初期,不宜在局部使用手法治疗,以免加重出血,而应先采取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内服外用,待肿胀稍退后再用手法治疗。

  正确的手法治疗可使筋骨合和,阴阳平衡,则气血自畅,疼痛即消。《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载:“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有“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记载。“筋出槽”可采用双拇指指腹触诊检查,寻找病变部位,判断损伤程度,从而达到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临床上,视患者损伤情况,采取不同手法尤为重要。调治“筋出槽”的基本手法有:摸、接、端、提、拉、搬、拔、压、挤、按摩、松解、点穴、分离、牵引、复贴等。这些基本手法均贯穿在不同疾病治疗之中。如梨状肌损伤,笔者用单拇指触摸肌束改变情况,可顺压损伤隆起、痉挛变硬的部位,顺压4~5次后,改用掌根按照肌束走形顺压,新伤经过手法治疗,病人即感轻松。慢性损伤,用单拇指拨动法,使粘连部位分开,能解除疼痛,同时配合伤科药物内服,即可治愈。对于急性腰骶关节损伤,用轻度复贴复位法,即拇指或掌指顺压复贴,为了加强活血、消瘀、止痛的作用,笔者均嘱患者可用食醋热洗1周,日1~2次,隔日手法治疗1次,一般1周左右即可愈合。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