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中医现代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10.12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探索中医的现代化,人们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中西医汇通便是中国医学界对中医现代化最早的尝试。

  •研究和认识中医,可以以西医学为参照(参照西医更能凸显中医药学的特点),但不能以西医学为规范和标准。

  •中医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中医语言的现代化,其当务之急,是构建传统中医药学的现代语言体系,实现传统中医药学语言向现代科学语言的“转换”。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东方科学的优秀代表,它以仁术济世历经千年而不衰,护佑着华夏子孙的生命与健康,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战斗中,中医药的突出疗效更是又一次让世人刮目相看。中医药学又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中国人深邃的哲学思想,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医疗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放眼世界,中医热在全球方兴未艾,中医药得到海内外越来越多国家人们的认可,成为当今唯一能与西医学比肩的传统医学,不能不让华夏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

 中医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然而,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辉煌之后却遇到了一个发展困境。原因有二:一是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和入侵,西方医学作为一种科学和文化,更作为一门防病、治病的技术被介绍传入到中国,其道理晓畅明白、方法简单实用、疗效快捷显著,对传统中医药学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二是中医药学形态古老,幽微精深,很难与现代科学相通约,很难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达,使得中医药学丰富的内涵、观念和方法得不到现代人理解,科学的思想、理论和道理得不到现代科学的接纳和认同。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过:“中医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中医之困就在于不能将其治病的道理说清楚讲明白。正因为如此,中医药学在现代的发展出现了困境,热爱中医的人们不禁对中医的前途充满忧虑和迷茫。

  中医药学该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笔者认为,中医的现代化是最根本的出路。探索中医的现代化,人们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中西医汇通便是中国医学界对中医现代化最早的尝试。中西医汇通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强势入侵,在医学领域,一些持开明态度的医家认为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学固然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与理论,但西方医学也有许多特长和优点,因此他们抱着“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态度,主张吸取西医学之长而补中医药学之短,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流派——中西医汇通派。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中西医汇通派对中西医的特点并没有深刻的把握,没有认识到中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其结果是必然是“汇而未通”,对中医药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十分有限,但是中西医汇通派的这种借助现代医学的理论来寻求发展中医药学的探索却是值得肯定的,它为中医迈入现代化的征程吹响了第一声号角,中西医汇通拉开了中医现代化的序幕。

  进入到20世纪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中医药学同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遭到了日趋激烈的否定和批判,甚至形成了一股否定中医的浪潮,特别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提案”一事,更是激起了广大中医界人士的强烈反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医科学化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中产生的。中医科学化的倡导者们一方面主张积极地引进西医知识,也对传统中医药学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检讨和反省,在他们看来,中医虽有较好的疗效,但说理却过于荒谬,因此主张用西医理论对中医进行改造,从而使中医科学化。不可否认,中医的科学化是对中医现代化的积极探索,但由于中医科学化的倡导者们过于崇信西医的“科学性”,而对中医理论的本身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他们所主张的中医科学化的实质乃是中医的“西医化”,在方法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并没有真正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中医科学化的思潮在新中国成立后仍在延续,主要表现为用西医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中医。比如说,研究阴阳,就非得要在人体内找到具有某种实体结构的“阴物质”和“阳物质”,研究人体的气、脏腑和经络等,也总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手段来寻找气、脏腑与经络的结构基础。显然,这些都是用西医实证还原的方法来认识和研究中医,用西医的价值与标准来衡量和评判中医,用这样的方法来认识和研究中医,中医的科学性受到质疑是必然的。其实科学并不是一元的,它可以有不同的形态,那些不承认中医是科学的人,实际上是把西方科学当成了科学的唯一形态。在我们看来,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科学体系,中医与西医都是科学,就如同男人和女人都是“人”一样,用西医的价值与标准来衡量和评判中医,则无异于用女人(男人)的特点和标准来衡量和评判男人(女人)一样荒唐可笑。研究和认识中医,可以以西医学为参照(参照西医更能凸显中医药学的特点),但不能以西医学为规范和标准。

  中医的现代化首先是中医语言的现代化

  既然中医的现代化不是中医的科学化,就有人主张中医的发展应当回归传统,回归经典,走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道路,因为中西医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如果一旦遭到了西医“入侵”,中医自身的特色就会丧失,就不能保持所谓中医的“纯洁性”,也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医了。在一些人看来,只有言必称内难,法不离仲景,在中医的临床中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才是中医的正道。因此他们不但反对中医的科学化,也反对中医的现代化,拒绝一切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介入中医药学的领域之中,主张培养所谓的“纯中医”。他们的观点和主张,相对于中医全盘西化的人而言,则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在现代社会,任何一门学科如果不是将自己汇入到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去与时俱进,而是关起门来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孤芳自赏,就必然不会为人们所接纳和承认,最终只会被时代所抛弃,其命运可想而知,中医药学也不例外。

  我们说中医药学需要现代化,还在于中医药学在现代科学(医学)的面前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近代以来,中医药学之所以出现一次次危机,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药学没有掌握自己的话语权,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医的理论并非不科学,临床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中医的科学性自己说不清楚,治疗疾病的道理也无法让人听明白,就会使人觉得中医不科学,而在现代社会,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取得科学的地位,就会被人们视之为玄学和迷信,也就很难有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我们看来,中医说不清、道不明的根源在于构建中医药学的语言体系与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不同,构建中医药学的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语言体系(如道、气、阴阳和五行等),构建现代科学的是现代自然科学的语言体系,而在目前这两种语言体系还缺乏有效的沟通,由此而形成的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隔阂,才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因此中医的现代化,既不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也不是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取代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中医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中医语言的现代化,其当务之急,是构建传统中医药学的现代语言体系,实现传统中医药学语言向现代科学语言的“转换”。这种“转换”,不是简单地将传统中医药学的语言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是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达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揭示中医药学的本质和内涵,使古老而玄秘的中医理论也能为现代人认识和了解,为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与沟通的桥梁,让传统的中医融入现代社会,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也只有这样,古老的中医药学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用现代科学语言阐明它的本质

  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要用现代科学的语言阐明它的本质,中医药学的本质体现在中医药学是研究天人之“道”的医学。“道”是什么?在笔者看来,“道”除了有天地万物的本原及其根本规律的含义外,还有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含意。《周易》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事物的存在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种不同的方式,“形而上”即事物关系的存在方式,而“形而下”即事物结构的存在方式,世界作为一个由相互联系着的万物构成的整体,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即“关系”与“结构”两种存在方式的统一。说中医药学是探求天人之“道”的医学,就是说中医药学是一门探讨和研究天人关系的医学,研究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是中医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西医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医学,人体的形态结构即为“器”。从“道”与“器”的不同层面上去探讨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决定了中西医学之间本质上的差异。

  创建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确立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一门学科所要揭示和阐明的则是其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医药学是探求天人之“道”的医学,因此中医药学所要揭示和阐明的是天人之“道”的运动变化规律。西医学是研究人体之“器”的医学,因此西医学所要揭示和阐明的是人体之“器”的运动变化规律,所谓人体之“器”的运动变化规律,就是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等形态结构的运动变化规律。而所谓天人之“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就是自然界事物之间(包括自然界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运动变化规律,也就是中医药学所说的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周易》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中亦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都说明阴阳(五行)的运动规律就是天人之“道”的运动变化规律。

  为什么说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就是天人之“道”的运动变化规律?这是因为阴阳五行所揭示和反映的正是自然界事物之间(包括自然界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运动变化规律,天地万物的相互关系都可以用阴阳五行的关系来归纳和概括,都遵循着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阴阳泛指一切事物中相互关联、属性相反的两个方面,阴阳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互制、消长、转化的相互关系,正是因为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推动着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五行学说理论认为,世界上事物及其现象尽管纷繁复杂、无限多样,但都可以按照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物质的基本特性来进行简单的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关系的规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整体按照一定的规则协调、稳定、平衡而有序地运行,都是在五行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

  由此可见,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是可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的。如“道”“阴阳”“五行”等就是传统中医药学术语,我们将这些术语转化成现代科学的语言,就是“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运动的根本规律,是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阴阳”“五行”所揭示的则是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规律,即“道”的变化规律。这样,我们就不难对中医药学的本质作出现代科学的揭示,即中医药学是研究天人(人与环境)关系的医学,如果说西医学研究的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等人体之“器”(即人体形态结构)的运动变化规律,那么中医药学研究的则是阴阳、五行等天人之“道”(即天人关系)的运动变化规律。因此,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是完全可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说得清、道得明的,也唯有如此,传统中医药学才能够脱离其原始、古老的形态,实现向现代医学科学的跨越和飞跃,我们说中医需要现代化的道理就在于此。

  一百多年来,中医药学的发展在西方科学和西医学的冲击下飘摇,犹如被现代文明的汪洋大海包围的一叶孤舟,在艰难地寻觅着自己的航向。中医发展的路在何方?我们认为,中医的发展不是复古,不是抱残守缺,不是固守自己的阵地拒不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而是应当努力地开拓奋进,不断地拥抱时代,拥抱科学,拥抱未来,走一条符合自身特色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之路,这就是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的现代化,不是中医的“科学”化,更不是中医的西化,而是在对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深刻洞悉的前提下,用现代科学的语言阐明她的本质、她的内涵、她的思维方式以及她的背后所蕴含着的深刻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再来开展对中医的现代研究,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和手段来进一步揭示中医药学所阐释的人体生命活动与疾病规律的本质,以此推动中医药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中医的现代化。中医的现代化是中医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医药学才能够真正地走近大众、回归科学、融入现代,并引领未来医学的发展,重新走向新的辉煌。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