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诠释了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中更加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和构建。现阶段,高等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多侧重于统一战线工作,但绝不仅仅局限于统战工作,而是要覆盖全体师生特别是引导青年学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爱国主义根植于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
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抓手
文化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重要部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文化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是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的精神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两个结合”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要求,实质是循序渐进相互统一的关系,两者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人民应该坚持和树牢的一种精神追求,也是锚定目标、描绘蓝图、指引方向的航向标。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全体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伏義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杏林春暖、橘井泉香……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重视实践、重视疗效的医者精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治未病观等哲学智慧,凝聚着精诚仁和、以人为本等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中医药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主动寻找精准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机融合,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将中医药文化精髓根植到学生心中,用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是中医药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不断深挖中医药文化内涵,在专业教学中引领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在拓展过程中,中医药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它的可靠疗效。充分总结经验,挖掘思政元素,以讲座、分享会、个人先进事迹报告等活动为抓手,落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领新时代青年学生坚定专业自信,增强专业认同,切实提高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中所包含的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等观点,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求具有一致性,找准结合点、探索创新点,尝试将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嵌入,两者合力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二是要拓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手段,因地制宜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方面,中医药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藏医药、傣医药、苗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学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贵州作为苗医医术传承方式最多、苗药产量最大的省份之一,除了可以在课程中开设苗医药相关专业,通过苗族发展史、苗医药发展史等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将少数民族同胞同祖国共奋进的历史讲好讲透,结合贵州苗药的产业发展情况,向青年学生传递和讲述贵州苗医药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专业自信;另一方面,在中医药文化呈现形式上,诸如中药炮制、针灸、推拿等,均是广大民众感兴趣但又不易接触到的内容,实现中医药专业技能内容呈现上的整合和挖掘,不仅可以提高线上媒体的关注量,增强外宣工作效能,同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有效拓宽渠道,延伸抓手,取得成效。
三是要有效甄别不同受众需求,精准传递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占有很大比例,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环境,导致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在日常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各民族基本情况,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在学生活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校园景观布置等方面,充分研判、精准施策,确保为青年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氛围。
深化课程思政是中医药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需求
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的第一战线,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堂富有成效的思政课,不仅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师课程设计的内容,同时,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将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根植于学生心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洗涤学生内心、净化灵魂。但现阶段,思政课普遍存在教师上课吸引力不强、课程设计缺乏科学指导、评价机制依旧是应试教育体系等问题,深化思政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做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能再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地开展思政课教学,而是要主动思考,主动求变,俯下身来了解倾听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具体需求,掌握兴趣点,找准切入点,激发“共情”点。课堂教学方面,要将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所谓守正,“就是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即坚守党在高校的思想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守党的政治立场。思政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政治性是第一位的,这是基于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且特殊地位和功能决定的。所谓创新,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思政课教学中,创新体现在教育方法、手段、资源上的灵活性与丰富性,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把统一性落到实处。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的创新,就要结合中医药文化,讲好中医药故事,通过课程不仅可以了解中医药专业背景,同时贯穿思政教育主线。课程评价方面,要健全评价机制,多角度全方位提升课程质量。通过专家听课、教师互评、教学竞赛、学生评课等方式,健全思政课程评价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伟大工程,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说,深化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融合,实现同向同行,共同发力,任重道远。中医药院校应不断探索和巩固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聚焦内涵建设,拓展教学方法,拓宽宣传思路,提升教学质量,强化育人成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汇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