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西医结合发展
2023.10.08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对于医学来说,临床疗效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实事求是地做出好的疗效会大大提高中西医结合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否则经不起临床的检验,就会失去患者的信任。

  •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应该立足于从临床出发,针对临床问题开展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临床难点,提高临床疗效,这是中西医结合科研人员需要讲好的故事。

  •中西医结合应该努力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管中医、西医,还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只要对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有利,都应该吸收进来。

  中西医结合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已经开展了数十年,在不断尝试摸索中逐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碰到了瓶颈,如何更好地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成为了摆在广大中西医结合从业人员面前的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的普适性的方法论,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因此,笔者试图探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西医结合发展,以期走出中西医结合的瓶颈,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

  实事求是做临床,用疗效说话让患者满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医学来说,临床疗效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试金石。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同样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也在于临床。只有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才能在实践中检验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只有大力提高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用疗效说话,才能赢得广大患者的认可,让患者满意,从而培植中西医结合的受众基础。只有临床疗效突出,才能让中西医结合发展得行稳致远。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开展中西医结合实践,尤其是对于目前中医或是西医疗效都不是很理想的病种,能探索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实事求是地做出好的疗效,会大大提高中西医结合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在关乎生命健康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论文写得再漂亮,数据再完美,宣称疗效显著,却经不起临床的检验,就会失去患者的信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将“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单列一节,要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围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和专科建设,促进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改革创新。这一系列法律、政策的实施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抓好落实,用临床疗效说话,总结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病种,在临床大力推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让患者从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实践中获益。

  以临床导向搞科研,讲好中西医结合故事

  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的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得出了众多研究成果,但其中有不少研究,并未对中医基础理论提供较多新的有益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贡献甚少,又无法归入西医学的范畴,也未能在西医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新的假说、新的发现或尚未注意到的新的事实,对西医学的发展也意义不大。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应该立足于从临床出发,针对临床问题开展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临床难点,提高临床疗效,造福广大患者,这是中西医结合科研人员需要讲好的故事。

  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从东晋医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得灵感,采用低沸点溶剂乙醚作为萃取剂,成功发现了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研制,抓住了疟疾防控的需求,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就是讲好了中西医结合的故事。反观现在很多的研究套路都是探求新分子、新信号通路,甚至有些是老分子、老信号通路换个疾病或是表型,这对于临床的价值是需要反思的。我们需要解放思想搞科研,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不能机械组合、生搬硬套,更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应该坚持临床问题导向,以切实解决临床问题,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即使是基础科研,其预期成果也应该考虑临床转化的价值和前景,只有这样我们的科研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

  守正创新促融通,融汇新知不忘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沃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一方面,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创新是守正的路径与目标。中西医结合本身就是守正创新的产物,但当前也面临着质疑:中西医结合是不中不西,结而不合。诚然,中医和西医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认识疾病方面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理论之间的结合存在难度,如同任何新事物的产生一样,中西医结合是一个过程,必然有一个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临床实践到系统理论,由中西医互相合作到中西医学的有机结合,由幼稚到成熟和由初级到高级等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不断深入的过程。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大有用武之地,我们应该先在临床实践中大力促进中西医融通。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它们都有施展各自所长的舞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理论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学习,同时不断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最终逐渐走向中西医理论的融通。中西医结合应该努力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管中医、西医,还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只要对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有利,都应该吸收进来,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不要有门户之见。同时,在不断融汇新知的过程中,也不要忘了传承精华。重点要传承中医典籍里面的理、法、方、药、术,以及历朝历代的名医经验。只有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如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符仲华发明的浮针疗法就生动地诠释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促进了中西医学的融通。浮针疗法的发明,主要是受《黄帝内经》“直针刺”和现代针灸腕踝针的启示发展而来。这二者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都是皮下针刺。浮针疗法源于中医,是对传统皮部理论、近治原理、以痛为腧、内经刺法的发扬光大,同时又有机融合了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及病理学理论作为指导,目前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开展,不论中医西医都在使用,临床疗效显著,在中西医之间架起了融合发展的桥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守正创新相互贯通的,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守正创新,而守正创新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时代的鲜活体现。

  中西医结合要发展好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做临床,用疗效说话让患者满意。要坚持临床导向搞科研,讲好中西医结合的故事。要坚持守正创新促融通,融汇新知不忘传承精华。中西医结合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定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为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