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微传播风起云涌,智慧教学可以将每一个学习者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促进课堂与课外乃至与整个世界进行联动。河南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学”课程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基于微信功能,采用雨课堂、课堂派教学软件,基于互联网技术合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和智慧树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充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推动智慧教学实践。
创建全链式智慧教学平台
通过现代技术融入优质数字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创建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线上线下全链条的智慧教学平台,并根据实时监测到的学生学习进度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难度和技术,优化学习过程。课前,将中国MOOC、智慧树、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微课等线上精品课程相关教学章节、影像资料、案例等数字优质资源上传到智慧教学平台的学习资料、慕课资料等模块区,供学生们根据各自的课余时间和对知识的需求灵活安排,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仅局限于课堂时间,有效扩展了教学空间和时间,增加了学习机会。开展课前线上学习及延伸,达到基础知识巩固和新课预习的目的;课中,利用课堂派、雨课堂等智慧教学软件,创新教学手段,开展线下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未知的兴趣,提升学生创新性分析、解决问题的智慧;课后,通过“课堂派平台的私信”功能或者“雨课堂的发布公告”形式单线交流或者通知学生紧急事宜,设置“学生可以评价课堂”,课后学生会从“是否有收获”“是否满意”“是否感兴趣”等方面给予匿名评价,通过学生的评价,了解学习效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互动提高学习参与度
一是课堂内的互动。教师利用雨课堂、课堂派的随机点名或提问功能,即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弹幕、私信功能及时沟通疑难点和个性化需求。通过互动答题设置选择题、主观题、投票题、判断题、拍照题等即时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二是课堂外的互动。课前,发布课堂课件、课前测、案例资料等,查看学生对课件内容的反馈信息(不懂、需详解等)以及课前测成绩,基于此了解学情优化课堂安排。
建设专创融合课程
专业课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必将产生新的知识。今日的学校必须为明日的社会造就拥有主体性觉悟的探究者,而不是记忆者。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师指导学生寻找经济学基础理论工具与中医药专业知识的融合点,如中医药服务助力老年健康及居民主动健康投资、中医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等,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创作科技作品,参加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已经连续在第十五届、十六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并指导学生发表中医药产业发展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等学术文章13篇、立项校级及厅级科研项目3项。在科技作品创作和竞赛活动中,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工具与中医药学科知识融合创新,他们的经济学高阶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思政教学与智慧教学融合
课程组成员组建了“公共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主要担任公共管理专业的“卫生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以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指导任务,并主持申报获批课程思政样板课“卫生经济学”“经济学原理”,以及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通过课前学生主动整理的相关案例、热点、关注点分享与评价,整理出学生视角的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元素,将教师主导的“灌入式思政”转化为学生主导的“生成式思政”,提高学生运用储备知识对事物正确认识、客观评价、价值判断等能力。
从“记忆课堂”转变为“探究课堂”
“探究”是一种自我批判的实践。探究永远是基于共同体的,这种共同体的最大特征是共同探索真理,促进学会思考,提升合作互助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采用诸如项目学习式,如“公共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案例学习及撰写”;自主学习式,如推送的慕课资源、视频资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式,如“经济学原理”课程设置的“市场失灵分类、经济效应及经济对策”小组学习;调查学习式,如“卫生经济学”课程设置的“老年人慢性病疾病经济负担”调查研究等教学模式。借助一系列经济学模型、评价指标及分析工具,诸如均衡模型、埃奇沃斯盒状图、基尼系数等,充分发挥思维工具的两大特性——信息可视化与信息操作化,展开活跃的探究,造就可信赖、可迁移、可持续的新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