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做到常学常新、常思常悟。让我受益匪浅,有了深刻的学习感悟。
要提升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大爆炸”时代。当大量的信息涌入我们的生活,使得我们更加容易受各种舆情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方向,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要坚守初心,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壮美的画卷。所以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应摆正自己的位置,继承先辈遗志,时刻把“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宗旨印在心中、刻在脑中,认真学习、努力工作、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提高自觉规范约束自身行为的能力,坚守初心、砥砺奋进、低调务实,做无愧于新时代的追梦人和实干者。
要求真务实,敢于担当。调查研究是我党一直以来破解工作难题的杀手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调查研究的能力,只有勤于调查研究才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真实的情况,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标本兼治地解决问题。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到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让我们中医药人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国家颁布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制定《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部署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改革举措。这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通过学习也让我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应该坚持文化自信。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中医防控新冠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两千年前《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仍然大放异彩,中医药学的理、法、方、药历经千年仍能贡献于世界。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临床实践为导向。中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同天灾、疾病作斗争,不断积累医药知识,逐步形成了完备的医学体系。从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极夭枉焉”到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再到“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意味着岐黄之术渐趋孕成,也是中医药学由实践逐渐形成理论的过程。由此不难看出,中医药的源头来源于实践经验,最大特色就在于“以人为本”。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应该坚持让现代科技为“我”所用。开展科研和技术革新是满足临床需要的重要途径。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千年不衰,历久弥新,根本在于临床疗效,许多疾病难题能从中医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守正”就是保证临床疗效,“创新”就是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药文化需守正创新,并大胆借鉴、引进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用现代科技充实中医药理论体系,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不同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方法都值得学习借鉴,与中医药结合得越紧密越好,但要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不能在发展中丢了自我。
中医药的发展史展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之道。中医药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和疗效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瞩目,在现代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医药的发展仍然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积极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合理整合前人经验和现代科学知识,促进中医药的更新与发展,让中医药的光芒照亮人类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