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民间素有“白露身不露”的说法,因为此时节天气冷暖多变,秋风凉意渐显,应该及时添衣保暖,以免寒凉之气侵袭,损伤人体的阳气,诱发疾病。
白露节气特点
昼热夜凉,温差较大
从夏至一阴生,大自然阳消阴长,循环运行到白露节气时,自然界的阴气渐强到将要与阳气持平的状态。此时由原来的阳气占主导地位,将要转化到阴气占主导地位,阴阳的消长变化十分明显,但仍然是阳气略强于阴气。在这种状态下,大部分阳气站队到阳占主导地位的白天而致昼热,大部分阴气站队到阴占主导地位的夜晚而至夜凉。阴阳对立越明显,温差越大。昼夜温差变大,导致空气中水蒸气在夜间凝结为露水,在早晨太阳光照射下,看上去洁白无瑕,晶莹剔透,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三候,避寒储食
白露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白露节气,鸟类比人类更早感受到大自然的阳消阴长转化和秋天草木凋零的肃杀之气。鸿雁、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群鸟也纷纷储藏食物以备过冬,这也预示着天真的凉了。
秋燥当令,凉燥转多
白露节气,表示孟秋的结束,仲秋的开始。秋天天气下肃,地气收敛,空气开始变得干燥,秋燥又有“温凉”之分。立秋、处暑节气,多有夏火之余气,易感温燥;至白露节气起,近冬之寒气开始频繁来袭,凉燥开始转为多见。
“白露身不露”
是顺应自然的选择
《灵枢·本神》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又言“从之则苛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而“白露身不露”正是顺应自然的选择。
对“白露身不露”的理解
中医把“身体”分为“身”和“体”两个部分。“身”代表身躯、主干,“体”代表附着于其主干的肢体、分支。“白露身不露”就是白露节气阴气渐强到将要与阳气持平的状态,此时就不宜把身体的主干露到外边了,以保护好体内的五脏六腑。但此节气总体还属于阳气略强于阴气的状态,所以肢体是可以适当露在外面的。若过早把全身捂严,毛孔就会因受热而张开,突然降温带来的寒气,更容易透过毛孔伤人。而至寒露节气,阴气则略强于阳气,气温下降更明显,此时四肢也不宜露于外边,所以民间就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了。
女性白露有“三不露”
“身不露”主要涵盖的是身体的躯干部分,从白露起女性就要注意“三不露”了。
一不露腰。腰部为肾之腑,肾是人体先天之本,喜暖怕寒,腰部受凉易伤肾。且腰部有带脉区,带脉与女性妇科健康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女性的腰部保暖不可忽视。
二不露背。背部为“阳脉之海”督脉的所在处,受凉易伤阳气,做好背部的保暖工作,能让阳气生发,提高身体的防御能力。
三不露腹。位于腹部的肚脐乃养生要穴神阙穴的所在之处。此处皮肤薄弱,屏蔽功能较差,极易受凉,从而影响脾胃、肠道功能。特别是女性位于下腹部的子宫,若受到寒气侵袭,易致宫寒,引起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不孕症等多种妇科问题,所以女性的腹部保暖极为重要,尤其是生理期,更需注意腹部保暖。
处理好“不露”与“秋冻”的关系
总体来说白露节气之后就要注意“身不露”了。部分年轻女性,进入白露节气后,仍以“春捂秋冻”为理由,想继续通过露腰、露腹来展示美丽,那么如何处理好“不露”与“秋冻”的关系来保持健康呢?这就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女性属阴,对寒冷的敏感度较高,极易受寒。若体质强、阳气偏盛的女性可适当“秋冻”,让身体适应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而老幼、体弱、阳虚的女性则不宜盲目“秋冻”,要及时添加衣物,以免着凉。
因时制宜:白露分“三候”,每候有五日,这十五日中,阳气渐弱,阴气渐强,可从适当“秋冻”逐步过渡到尽量“不露”。且白露节气阴阳斗争激烈,昼夜温差较大。白天阳盛于阴,夜晚阴盛于阳,而且时有近冬之寒气来袭,也有夏火之余气袭人,我们应随气温冷暖及时增减衣物,但总体来说白露节气就要注意“身不露”了。
因地制宜:二十四节气最先产生于黄河流域,反映黄河中下游的特点,同在白露节气,各地因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等有所差异,则阳消阴长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地域的人们要根据各地气候变化选择“不露”或“秋冻”。
借鉴白露三候启发,女性朋友一要使身体不外露,以保暖避寒,减少寒气入体的机会;二要适当进补,贴秋膘,养阴润燥,增强身体储备;三要调适情志,以防悲秋。健健康康度过白露节气,并为越冬做好身心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