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为依据,沿着“意—志—思—虑—智”思维路径,使“望闻问切”四诊思维材料与理性的知识经验交互感知,能为诊疗打下坚实基础。
•中医药学十分强调临床和实践,历代医家无不依据实践总结临床经验,中医思维就是在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做判断”(哲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意义获得”(社会学)的过程中形成的。
•“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中医整体思维模式,是现代学者对传统中医思维的精妙总结,是中医药学在认识自然与生命现象过程中的核心思维方法。
中医思维涉及思维科学、逻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系统科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等诸多学科和知识体系,是多学科集大成的复杂性科学。21世纪初,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提出要将中医思维培养纳入中医学专业教育总目标,明确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中医思维培养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之后,中医药学界对“中医思维”在把握概念、逻辑结构、总体要求、经验总结、创新实践和示范引领等方面,展开了专项研究和探索,中医思维培养有了路径、内容和方法。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中都强调要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对培养中医医生中医思维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已成为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成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行动准则。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要以“学、思、践、悟”为立足点,抓住中医思维特征和学生学习规律,循序展开。
学
认识中医思维的内涵特点
思维是对新输入的信息与脑内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的过程,分为输入信息,分析信息和输出信息等步骤,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学习基础上对表象的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认识过程。《心理学大辞典》认为,思维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维方式是依据一定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在一定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主观能动作用下形成的,呈现间接反映、解决问题和建构操作等形式,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层次性、稳定性、能动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思维方式是理论体系的灵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每一种文化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中医思维是历代医家在对人体认识和生命感悟及医疗实践基础上,通过直观经验、悟性判断、类比比附、分析推理等,经高度概括和抽象提升后逐渐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结晶。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吸纳了儒释道等精华,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采用形象思维为主导,注重事物表象和本质,对生命活动相关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和工具,是在特定的文化结构、生产方式、科学水平和道德观念等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整体性、象数性和中和性等特征,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典型代表。
当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西医学以还原论的逻辑思维为主,重视还原分析,而中医学则以象数思维为主,重视归纳和综合。中医药学通过取象运数、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知常达变的认知方法,以天人合一,主客一体的方式获得人体生命信息,形成了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医思维。
我们认为,中医思维不仅包含中医药学和思维学的内容,同时中医思维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又有其相对完整的独特的内涵,除具有思维的一般组成要素、架构体系和运行机制外,还具有中医药学理论原理、操作技术和运行规范等。同时还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人文理念和医德精神及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认知态度等,是一个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发展,边界不断变化的复杂混合概念和体系。我们要明晰中医思维与中医理论和现代思维学的关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象”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和气”等中医药学原理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现代思维科学中,整体、辩证和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中医思维内涵。
思
把握中医思维的认知模式
思维模式是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习惯与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是主体认识过程中特定的样态与秩序。中医思维模式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知识基础,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哲学、数学、地理和心理等多学科,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并搭建开放、动态、多层和融通等架构,具有知觉、形象、灵感和顿悟等综合特征。中医思维围绕“象数、形神和气”等动态系统,以医者为主体,以象数为工具,以客体的人为认识对象,形成了“象数观”“形神观”和“一元观”等中医思维模式的基本内涵。“象数—形神—气”整体思维模式,反映了中医思维的认识过程,深化了“象为信息、形为载体和气为本源”的中医原创性的思维体系,体现了中医药学的认知特点。中医思维模式由中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结构等要素组成,且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结合,构成了内在与有机联系,形成了系列的信息加工和整体模式。
中医经典与经验是中医思维的源泉与命脉,要遵循“学经典,勤临床,跟名师,擅思悟,会总结”的发展规律,探索病因、证候和病机,确定治则、治法和方药。挖掘《黄帝内经》内涵,总结中医思维特点,探索中医思维的认知模式。“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内经·灵枢本神篇》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人类思维活动经过“以心领意,心意存志,由志化思、因思成虑,处物明智。”的思考过程。以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为依据,沿着“意—志—思—虑—智”思维路径,使“望闻问切”四诊思维材料与理性的知识经验交互感知,使散在的四诊信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里至外、由表象到实质层层递进,从而为辨识病因、病位、病性、病脏提供精准临床资料,为诊疗打下坚实基础。
践
在临床中践行应用中医思维
中医药学十分强调临床和实践,历代医家无不依据实践总结临床经验,中医思维就是在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做判断”(哲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意义获得”(社会学)的过程中形成的。
中医思维集中体现在诊断、治则、治法、处方及预防等方面,中医学习倡导“读经典、重始源、提悟性、悟妙道”,逐渐凝聚形成了重“道”、重直觉体悟、重整体、重和谐、重变易、重功能、重综合等思维特征,在中医实践和临床总结中逐渐形成完善了真气运行不息、天人合一、阴阳对应互补、五行生克制化等思维模式,形成了直觉思维、整体思维、取象思维、辨证思维、经验思维、顺势思维等思维思想,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等能力。
中医思维方法体系主要表现为哲学观、思维范式和临床认知等三个部分。哲学观主要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和平衡、形神合一等。思维范式主要表现为经验思维、象数思维、辨证思维和直觉与灵感及隐喻思维、逆向思维、异同思维等。临床认知主要指中医医师在整个医疗过程中,通过辨证诊断、治法治则、遣方用药、疗效判定等思维,分析判断探求疾病本质与诊疗规律的思维活动,是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中医临床思维的应用表现为:一是思维视角的广阔性。从自然、社会、心理、生理等角度搜集临床信息,灵思妙悟,全面判断患者所患病症特征、反应,综合协同诊疗。二是思维过程的悟发性。通过观察外在的病理症状等现象,司外揣内、取象类推,推测身体变化,寻找病因病机,形成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三是思维方式的灵辩性。借助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对立统一思想,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及脏腑辨证等角度,把握疾病动态演变。四是思维结果的溯因性。着眼于生命活动的功能之象,呈现变动、多样和模糊之势,唯象特性和意象思维使认识结果带有或然性和不确定性。医者通过直观认识、类比方法、整观联系、辨证析理等思维形式,从病症中溯因病因、病机。
悟
参悟中医思维的本质和原理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医者,意也”深刻揭示了中医思维和认知模式的本质特征——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在丰富的临证经验基础上,突出医者主体因素,以形象思维为主线,辅以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多种思维并重的思维模式。
在文献学、思维科学和比较学等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中医整体思维模式,是现代学者对传统中医思维的精妙总结,是中医药学在认识自然与生命现象过程中的核心思维方法。该模式集合了以非线性为主要特征的象思维,以不确定性为主要特征的数思维,以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为特征的取象运数,以整体性为主要特征的形神一体以及以模糊混沌性为主要特征的气一元论,是以象数思维、类比方法、整观联系、直观悟性、辨证析理等思维形式为载体,来呈现中医学的系统性、非线性、不确定性、不可计算性、动态性、随机性、模糊性、混沌性等复杂性特征,滋养和承载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是中医思维的本质和核心所在。
总之,中医思维培养的提出,抓住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解决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充分、不具体的问题,改善了在学习中思维模式混淆、混沌与不明等现象,使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诸多要素有机整合、结合与贯通,明确了主体意识,更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认知和质量水平评价的不一致性,对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要以“通人文、读经典、重临床、强能力”为目标,遵循中医学医学体系特点,遵守“学经典、勤临床、跟名师、擅思悟、会总结”的中医学习规律,尊重《黄帝内经》提出的“意、志、思、虑、智”的思维路径,在“诵、解、别、明、彰”中领悟中医奥妙,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以“前期导入、后期回归”方式,确保经典教学不断线,传承中医方向,守正中医精华,坚定中医自信。
在中医思维培养中要克服“弱化”“西化”和“僵化”倾向,从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国学基础,强化经典学习、注重临证体验,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训练,重视基地建设,拓展课外实践等方面入手,思考并探索中医思维培养有效路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加快中医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改革,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渗透中医思维技能训练,加强中医思维教学的过程逻辑和方法逻辑,化理念为过程,化思想为方法,中医思维能力的习得应超越中医药知识和中医临床技能的学习,成为更上位的理念,指导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在中医药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