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是一味治水肿的要药。其药首出《名医别录》:“味苦,寒,有毒。主下气,治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牵牛子分黑牵牛子、白牵牛子,又名黑丑、白丑,以“丑属牛”而名。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载牵牛子:“作藤生,花状如扁豆,黄色,子作小房,实黑色,形如球子核。比来服之,以治脚满气急,得小便利,无不瘥。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易药,故以名之”。
陶弘景首次解释了牵牛子之名的来历,“牵牛易药”的故事为牵牛子打了生动的广告。一头牛在今天看来也价值不菲,在古时候对庄户人家来说可是家里的宝贝,能够心甘情愿地拿出来感谢医生救命之恩,那都是牵牛子的功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这个故事时,将“易”字改为“谢”字,“弘景曰: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易”与“谢”均为交换感谢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