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中医药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思路,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按照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的各项任务,推动了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渭源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渭源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工作,将中医药工作列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中医事业发展的意见》《渭源县“十四五”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意见,确定了中医药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发展目标,明确了重点任务,制定了支持政策和落实措施,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中医药科技攻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渭源县三所县级医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联合甘肃本草同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甘肃扶正药业,历时一年共同研发的院内制剂夏术天麻颗粒、芪仲腰痛颗粒、平喘培元固本丸、杜续腰痛丸5月份顺利通过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取得院内制剂备案号。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渭源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教育培训,采取送出进修、师承教育、办班培训、技能大赛等方式,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先后选派146名中医骨干到省中医院等外地进修深造,利用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邀请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专家开展了12次专题讲座,培训2600多人次。培养甘肃省基层名中医4名,市级名中医8名,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生31名。
发挥特色优势,推进中医康养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渭源县推进中医康养服务业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确定中医康养链主企业和重点企业,加强院企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养生保健产品,目前试点企业研发的产品当归蛋、粗粮饼干、固体调味料、固体饮料、调味茶、党参葡萄酒、参芪源酒、黄芪酒等均已投产,推动中医药康养服务业产业链有9种产品入驻832扶贫电商平台。完成18个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5436平方米,配备10种以上常用中医设备,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全覆盖。县中医医院引进建设藏医药浴治疗中心,以传统藏医药浴理论为指导,购置现代先进医疗保健技术和设备,以藏药浴为主要治疗手段,努力发掘和提高藏医传统特色外治疗法。渭源县三所县级医院和甘肃省中医医院分别共建了紧密型风湿骨病专科联盟、矩阵针灸技术联盟、小儿推拿技术联盟。深化“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改革,组建以县中医医院、县人民医院、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医共体集团,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
实施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中医药产业强县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渭源县全力打造“全国道地中药材药源基地”和“全国精制饮片加工基地”,加快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在做优种子种苗保产量方面,县上组建了党参研究团队,大力推进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和药圃园建设,扎实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工作。在做大产业基地保总量方面,县里大力推广“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加强农业投入品和高毒农药监管,探索建设有机、绿色、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在做实精深加工保质量方面,全县共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600多家,中药材加工企业73家,取得药品GMP认证的企业30家,取得药品GSP认证的企业6家。在做活流通体系保数量方面,全县建成四个中药材市场为产地市场,每年全国约有10多个省市的客商在该县采购中药材,年交易量达10万吨以上,交易额达16亿元。在做强品牌创建保销量方面,县里坚持把品牌创建作为提升中药材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举措,依托“中国党参之乡”“渭源白条党参”两个品牌,切实加强“渭源白条党参”区域公共品牌宣传推广,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提高地产中药材知名度。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