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当前,中医药仍然存在基础和人才建设薄弱、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等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笔者思考如下。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
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规范中医医院科室设置,修订中医医院设置和建设标准,健全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实施名医堂工程,推动名医团队入驻,服务广大基层群众。
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继续支持组建以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医疗联合体,要求医联体牵头医院加强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指导,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加强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建设,做优做强针灸、推拿、康复、骨伤、肛肠、妇科以及心脑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巩固扩大优势,带动特色优势发展。鼓励治未病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鼓励中医药在诊治恶性肿瘤中的科研、应用。实施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试点。
以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建立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完善电子化病历,完善网格化管理,健全中医药监测管理系统。开发并使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
健全中药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药饮片是中医药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药汤剂,中药制剂的原料,只有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才能保障中药的安全有效。建设一批国家、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基地,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分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建立与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基本药物遴选、医保目录调整等联动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
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药发展离不开人才,通过完善和落实基层中医药人员编制管理、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政策措施,吸引中医药人才到基层,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注重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不良倾向。中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培养要强化中医思维培养,要强调“读经典,多临床”,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继续推进中医师承制度。
健全传承创新发展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中医经典古籍古今传承,历代医家在中医经典古籍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创新,造就了浩瀚的中医典籍。通过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通过收集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运用现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记录,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
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史就是一部中医药的发展创新史。应积极运用中医药科技研发、关键技术装备和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化基础理论、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研究和诠释,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基层中医部门可购置中药制药设备,对特色优势病种,地方常见病、疑难病,运用名老中医验方、民间验方、秘方开发院内制剂,突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借助自身平台,协作创新,以地方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发展模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