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的人天观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悠久的历史,属于自然哲学范畴,是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而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与唯物辩证法有深刻的联系。
新人天观的三个层次
中医药学的人天观是关于人与天相互关系的认识和观点,其研究对象是人与环境、人与宇宙、即人与天的相互关系。《黄帝内经》在人与天的关系方面,认为天与人是相应的,是合一的。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建立和发展“新的人天观”。新人天观的研究内容目前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宇观人天观,即把人放到宇宙中去考察,人的出现是和宇宙演化相关的,即宇宙的客观性质是人存在的必要条件;宏观人天观,即考察人体内部与环境的关系,即指在生物学和人体科学中的人天相应的观点;微观人天观,即考察人天观的量子力学基础,一般是考察现代量子物理学中的“人天效应”。其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人与天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人的发生和发展、人体功能的调节和发挥的规律。
人天观与唯物辩证法
中医药学是古圣先贤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其过程中受古代唯物辩证法的影响,因而在人天观理论中始终能见到辩证法的影响。
人天观与物质观
“人从何处来”是医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之一。当西方医学认为“上帝造人”的时候,中医药学早已认清了天生人的事实和规律,并做了系统的理论总结,认为天生人,指出“凡人有生,受气于天,故通乎天者,乃所生之本。”《黄帝内经》有言,“人生于地,悬命于天”。《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自然也包括人在内,均强调“人之有生,受气于天”。中医药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所以说人是有物质性的,人的生老病死体现的是生命运动不息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高度契合,对生命的运动形式的揭示则更加深入。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体是物质性的,是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和病理变化也都是外在表现形式;意识则是指人的精神活动。人体是第一性,精神活动是第二性,人体是生命的根本,有生命才能有精神活动,才能有各种生理活动;而精神活动又能指导人体去进行各种生命或生理活动,去适应和改变生命所必需的外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用以维持生命,而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人天观与唯物辩证观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人天观认为天生万物,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黄帝内经》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气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机所在,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所以说万物都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相互交感变化,人体也是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是阴阳矛盾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也是人体内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人天观与整体观
人与万物皆生于天地之间,和天地自然并无两样。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之象,万物之象都可以相互对应,四季节律变化,昼夜交替变化,都会引起人体的变化。整体观是中医药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发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万物同源同构和普遍联系的观念,体现在人们观察、分析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与联系性,并贯穿于中医药学的生理、病机、诊断、养生和防治等各个方面。
人天观对中医药学的指导
人天相应,以人应天,把人放在天地大环境中去认识,把握人与环境的共性,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诊断疾病时,中医认为应该遵循季节及气候变化规律,如《黄帝内经》所言“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在脉诊方面,《医宗金鉴》有“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宁神,调息细审。”表明清晨内外环境相对稳定,人体气血未受干扰,此时脉象最为真实可靠,故诊法当以平旦为准。
治疗疾病时,人天观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指导治疗可在天人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具体疾病具体分析。《黄帝内经》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在寒冷季节应慎用寒凉药,炎热季节应慎用温热药。“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说明东西南北中央,不同地域自然气候、饮食条件的不同,导致疾病发病趋向不同,也有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人天观在生活中的作用
中医药学认为人与环境是个有机的整体,环境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对人体产生影响,在今天,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长期受特定环境的影响,可导致人体质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致病趋势。以人应天,天人合一的人天观则更符合当代人的需求,顺应天时,阴阳调和,能更好地修身养性,辟邪养生。
《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以古今之人不同寿命做对比,阐发了养生的重要意义,通过描写远古时代人们寿命过百与今时之人早衰的对比,回答了人之寿命长短不在于时世之异,而在于人对养生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黄帝内经》提出了顺应四时与昼夜阴阳消长变化规律的养生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一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摄人的形体活动、饮食起居和精神情志;二是顺应昼夜阳气生发、隆盛、虚衰的变化规律,调节起居活动,保护人体阳气,免受外邪侵袭,防止疾病发生。
人天观是中医药学充满民族智慧的传统文化,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中医药学上的具体体现。人天观对中医药学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人天观也需要中医药学的实践经验得到创新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们应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扬人天观,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用以实现中医药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以实现中医药学的高质量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