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值医用耗材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临床使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群众费用负担重的医用耗材。近年来,我国高值医用耗材行业得到较快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比如,价格虚高、过度使用等,群众反应强烈。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关于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强高值医用耗材规范化管理,将单价和资源消耗占比相对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作为重点治理对象,高值医用耗材治理正式拉开帷幕。
随后,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的通知》,重点治理清单包括单/多部件金属骨固定器械及附件、导丝、耳内假体、颌面部赝复及修复重建材料及制品、脊柱椎体间固定/置换系统、可吸收外科止血材料、髋关节假体等18种。
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也从2020年开始逐步将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纳入指标考核。在今年刚发布的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中,也赫然在列。 种种政策表明,高值医用耗材治理在未来,都会是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常态指标。
01高值医用耗材为何“高值”
按照此前国家重点监控药品的操作方式,一旦被纳入重点监控,相关产品要被踢出医保报销范围。如今,这18种高值耗材虽然不会像重点监控药品一样,完全踢出医保,但严格限制使用肯定是少不了的。
为何如此?这其中不免说到2点原因。
其一,高值耗材滥用所带来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就拿心脏支架来说,重量仅约0.03克,均价高达上万元。近年来,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患病人数逐年攀升,《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推算,按照每年临床用量达100多万个,人均使用1.4—1.5个,全国心脏支架的费用负担一年超过150亿元。巨额医疗费用导致很多人不愿再去医院就诊,医患矛盾频发。
其二,高值耗材采购环节所涉及的工作人员腐败问题。
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群众反映的呼声越来越高,纪委监委开始着手医疗卫生领域案件查办,经深入调查分析发现,行业违规招投标、线下采购、以械补医、临床不合理使用等问题易发多发,其中,不乏很多意志不坚定的医务工作人员,在金钱、权利的诱惑下迷失自己。
例如,南京市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原行政副主任黄某利用职务之便,其在神经介入手术中使用三家公司的医疗耗材竟达3.78亿元,共收受贿赂4000余万元。此外,2019年,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杨某军、江苏省人民医院原副院长杨某健也因在高值医用耗材使用等方面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等。
除此之外,高值医用耗材已经给医保基金及医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价格机制不合理、市场需求大、医保支付的相关政策缺乏等多重原因让国家不得痛定思痛,高值医用耗材治理势在必行!
02医院是否该对高值医用耗材“一刀切”
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及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管理,是国家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相关政策出台,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落地,医院也开始逐步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加强高值医用耗材治理——
去年底,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发布文件强调对部分高值耗材予以停用。无独有偶,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也纷纷发布通报,实行高值医用耗材预算管理或降低进口比例等。
停用及规范高值耗材使用,作为医院严格控制耗占比的常用手段有一定成果,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医院转变运营思路,变粗放为精细,才能从最根本解决问题。
① 加强专人监管,提升管理意识
传统管理模式下,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滥用普遍存在2种情况,一是临床科室占据“主动权”。为匹配临床需求,科室申报多,采购也就多,这种情况下可能存在采购的数量、规格与实际需求不符,从而造成耗材的积压浪费;其次,一些急诊手术常出现科室自行采购耗材,后续再补手续的情况,院内缺乏准入机制及监管,从而造成高值耗材滥用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医疗机构在高值医用耗材治理方面,更应该从内部、从根本加强自我管理,以政策为导向,加强院内宣传,提升医务人员自我管理意识,将高值医用耗材规范使用纳入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内容,严格按产品说明书、技术操作规范等要求使用。其次,院内应该建立针对性管理机构,明确高值医用耗材管理科室,岗位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与之对应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挂钩,进一步加强自我管理。
② 优先选用集采中选结果
据相关报道,在2018-2022年间,国家组织集采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8种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超80%;连同地方联盟采购,加上药品集采,累计减负约5000亿元。近日,国家将推进开展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此次将针对眼科的人工晶体和骨科的运动医学类耗材。
高值医用耗材改革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管是对医保高值医用耗材逐步进行统一分类与编码还是探索制定统一的医保支付标准亦或是实行医保准入和目录动态调整,其实都在有意无意透露出一个信号——引导医疗机构主动降低采购成本,而优先选用集采中选结果便是有效途径之一。
除此之外,有关规定也曾明确因开展集中带量采购节约的费用,可在考核基础上,按一定方式由医疗机构结余留用。总之,不管是否在治理名单中,优先选用集采中选结果的高值医用耗材对医院长远发展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③ 完善高值医用耗材预算管理
通过预算控制管理,能使采购活动的控制具有可操作性,并保证采购的耗材有计划、高效地使用和管理,既保证业务也能避免积压造成浪费。
医院可通过历年大数据分析,找到科室或重点病种使用高值医用耗材的种类和使用量规律,以此作为依据,估算全院一年高值医用耗材采购预算金额,再以此作为标准,列入来年高值医用耗材采购预算。
在总额控制的目标下,设置全院高值医用耗材预算指标再细化到临床科室,有预算才有“底线”,只要守住“底线”,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④ 加强信息化建设
耗材管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如果单靠人为,工作量巨大且效率难以保证。信息化盛行的时代,医院加强信息化建设已不再是新鲜命题,在高值医用耗材的管理上同样适用,健全医院信息化系统,减少院内医用耗材管理人员,同时降低管理成本。
03总结
高值医用耗材治理被称为医改难啃的“硬骨头”,涉及的利益链条长,触及的改革面广,医院作为“主阵地”,加强监管,提升高值医用耗材准入原则是职能所在,亦是实现医院成本管控、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