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医与中药处副处长李苏宁在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分论坛四上作报告。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重点领域攻关。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国家科技计划中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深化中医原创理论、中药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由此,推进科研创新成为助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
在政策的引领下,中医药重点专项创新成果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中药资源保障研究成果实现示范推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担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首次提出并丰富了中药材“拟境栽培”理论,建立了50种以上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形成了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服务体系。
中药现代化研究技术取得突破性创新。南京中医药大学承担的“常用中药活性成分的合成生物学研究”项目开展中药成分合成生物学模式的研究,实现生物制造成本降低50%,建成年产10吨的生产线,为实现中药成分的标准化生产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药临床研究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循证研究方法学体系逐渐成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承担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中医药防治方案的循证优化及疗效机制”项目通过开展多项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获得了可靠的循证证据,该团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下一步,我们要抓好政策落实,加强统筹推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多部门统筹协同,产学研深入融合才能更好推动政策的落实。
要突破理论瓶颈,转化原创成果。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创新不足,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与现代技术融合不足等问题,亟须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医药重大理论的创新与转化运用。
要增加支持来源,加大经费投入。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是目前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领域唯一的专项,但经费总额较其他生物医药方向较少,应该继续增加支持来源和经费投入。
要探索培养模式,形成人才梯队。要探索科研人员精细化分类和管理模式,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激励更多青年科学家参与科研工作和产业发展。
要加强国际合作,融入世界话语体系。要主动吸收现代科技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加强交流合作,继续提升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探索传统医学研究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