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一直以来,公共医疗资源均衡化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医疗健康也是历届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将是2023年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重点。
当下,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持续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需求。如何让“医”“药”优质服务在基层更方便触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呢?为了回应社会关切,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校堃。
《健康中国观察》:每年全国两会上,公共医疗资源均衡化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也特别关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关于更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守护老百姓健康问题,您有哪些思考和建议?
李校堃:优质医疗资源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基础,促进其均衡配置一直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关注点,也是“十四五”时期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此前,我国已有大量探索。比如在国家层面,我国设置有13个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减少跨省份、跨区域就医;在省级层面,各省通过医联体、“山海协作”“双下沉两提升”等各种举措,把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人才送下去,把基层医疗服务提上来;在县级层面,多地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还有一些医院通过“一院多区”方式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等。这些都是很有效的举措。
下一步,建议要进一步优化政策和设计,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行动,更加充分调动国内各个拥有优质医疗资源的单位参与到扩容下沉中来。比如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虽然是为了均衡优质医疗资源,但本身仍存在布局不均衡的问题。以国家医学中心为例,近85%落户在北上广,而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几乎都是落在各省会城市。以浙江为例,浙江省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签署的第一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协议中,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落户杭州。而作为浙江省医疗副中心的温州,医学教育优势明显、医疗水平区域领先、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医疗资源稳居浙南闽北赣东地区第一,也是有能力参与建设的,但因为各种因素,尚未能实现零的突破。
建议要进一步开放申报通道,明确评审标准和评价指标,以国家重大需求、重要疾病为导向,让更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具有重大科技攻关能力、能解决一些重大疾病难题的医疗单位有机会参与到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进程中来。
《健康中国观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关键在人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如何促进医疗卫生人才留在基层以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补足基层医疗力量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李校堃: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健康需要,深化医改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作为最基础、 最根本的重要工作。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力量直接决定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医改多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及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医疗资源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依旧存在,基层卫生机构仍面临招募难、留用难、流失多等困境。如何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安心工作和坚守基层,吸引更多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想要更多医疗卫生人才留在基层以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一方面,基层单位本身要有吸引力。相关部门要有更完善的政策保障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职称晋升、职业发展等需求,要多从医生切身利益方面设计考虑。除了要保障基层医生有较为可观的收入以外,还要有更多的激励机制为基层医生、全科医生提供发展平台,为基层医生提供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和工作的机会,拓宽基层医生的发展空间,可以探索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医务人员上下流动、定期轮转、按岗调配的用人机制,盘活卫生系统人力资源。甚至在就业环境、职业荣誉方面应该尽可能地多为他们创造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助力,使他们愿意沉到基层服务。
另一方面,还要围绕招生、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关键堵点强化政策引导。一是要加大全科医生等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招生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实行单独招生、增加计划、提升专业生均拨款等,扩大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规模。我们国家实行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就是很好的政策。以我们温州医科大学为例,自2010年面向农村社区定向培养本科层次的全科医生开始,至今已定向培养2956名基层医生扎根海岛和基层,基层留任率达85%左右,有效地充实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而且我们还提出并实践“国标省统、县管乡用”在校教育和入职后管理一体化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为了解决基层全科医学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问题。二是加大培养过程的政策激励,通过学费减免、专项奖助学金、生活补助等,吸引学生报考就读相关专业。三是加大就业政策的创新,将相关专业毕业生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对从事该行业的毕业生给予补助和奖励,以就业带动招生,不断扩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规模。
此外,在医学生教育,尤其是职业规划方面,鼓励更多青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自己的医学专业特长服务祖国西部发展、基层发展,实现个人和国家发展的“双向奔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健康中国观察》:“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高质量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迫切需求。以此为导向,形成高质量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是新时期我国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及重要命题。”是您的建言,关于加快推进高质量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您有哪些思考?
李校堃: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社会具有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未富先老”等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因此,在老龄化进程中,养老服务人才越来越成为业内所需。当前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人才供给与社会老龄化需求不匹配,老年健康相关专业人才匮乏。二是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岗位需求。我国本科层次尚无老年医学等相关专业设置,目前全国仅有11所高校自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学等二级学科,人才主要来自健康服务与管理、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硕博层次培养规模小,内涵待完善。三是保障协同机制缺失,老年健康相关政策及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人才队伍建设未能形成良性发展。
由此看来,加强顶层设计,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加快推进高质量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需要提上日程。我认为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加强政策引导,聚焦破解人才短缺的关键难题、推进政校协同,形成多部门协同保障机制等,将老年医学列入高等教育相关专业,高起点优化老年医学学科专业结构。比如可具体落实为:在本科阶段将老年医学列入一级学科专业招生,硕博阶段扩大老年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职业教育阶段提升学科等级。推进“5+3+X”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毕业后培训和继续教育。
除此之外,还应提升专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这样才能推动形成养老服务人才和产业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