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构建运河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
2023.03.20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为了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打造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人大附中在北京市、通州区政府工作部署下,于2016年正式入驻通州区第三中学,组建人大附中通州校区。2019年启动办学的北京学校是北京市教委直属的十二年一体化全日制公立学校,是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的综合改革试验学校,该校紧紧依托人大附中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城市副中心基础教育发展,倾力打造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从2017年以来,北京学校和人大附中通州校区联合推进以运河中医药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三阶段推进

  人大附中在校长刘彭芝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在全国较早地启动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在通州探索运河中医药文化课程提供了依据。

  探索阶段:“运河中医药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2017~2019年)。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将人大附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传统在通州校区延续,并结合通州文化特点,于2017年启动了“运河中医药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探索,每个学科都围绕与运河中医药文化的融合点积极探索,开发了《大运河里流淌的中医药文化探究》研学旅行手册,举办了学校运河中医药文化节暨课程成果展示活动,得到了多位中医药专家和领导的肯定,受到了中央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同时还承担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大运河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发力阶段:北京地区大运河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2019~2021年)。2019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人大附中通州校区承担了“北京地区大运河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课题,学校立足前期对运河中医药文化的基本认识,迅速组建了一支对运河中医药文化有热情、有积累、多学科协作的调研团队。按文献资源、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分组,通过培训和专题讨论,制定了详细调研方案。先后开展了对运河学、中医药学、通州中医药管理部门等行业专家的咨询,同时还围绕相关线索开展了广泛的实地调研,筛选整理运河中医药资源205条,编制了运河中医药文化清单,撰写了详实的调研报告。

  深化阶段:“运河中医药文化”综合课程群的开发(2021年至今)。以运河中医药文化资源调研成果为基础,北京学校和人大附中通州校区携手推进“运河中医药文化”综合课程群的开发,北京学校重点打造“小初高一体化中医药课程体系”,包括凝练课程目标、探索课程实施路径、发掘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评价等。

  北京运河中医药文化的理论凝练

  对通州中医药文化资源家底完成初步整理。对7个历史时代10种通州志书70余卷中的中医药线索进行辑录,按医家、中药、民俗、古迹、灾疫、医政、杂记等分类二次整理,完成对通州中医药古代家底的系统性梳理,涉及医家53人、道地药材20余种、中医药古迹14处、医政相关事项15种、特色民俗7种。此外还整理出民国时期药店38家、民国时期药企3家、民国时期药业31家;现场考察历史遗存12处,对部分文物保存现状进行了摸底和评估;按通州医家、通州药材、通州药事、通州中医药遗存、通州中医药民俗、通州运河与中医药7个部分编撰专著《通州中医药文化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待出版)。

  凝练了北京运河水系各节段中医药文化特色。依据项目整理的200余条资源线索,从北京中医药文化交流视角,将北京运河水系初步划分为运河源头段、城区段、通州段、郊县段共4个区段,依次凝练为温泉养生文化区、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区、漕运中医药文化区和中医药民俗信仰文化区4种文化特色。

  理清了明清时期南药北上的重要路径。南药北上的地域来源:包括运河沿线各省,以及纳入漕运管理的湖北、湖南等部分非运河流经省,此外还包括东南亚部分国家经福建、广州北上的药材。南药北上的中药品种:包括上述各地区经漕船运输的岁贡药材,也包括漕船携带商货中的中药材。漕船携带商货中常见药材为20余种。南药北上的进京途径:明清时期至太平天国运动以前,中药材经运河至通州中转,先后在通州、积水潭等地完成交易,或直供太医院生药库。这些药材不仅供应宫廷和本地药店所需,还直接促进了北京的本草研究,如《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本草名著的问世,都与太医院生药库中经运河南药北上的药材储备密切相关。

  提出北京依托运河对中医药学术融合产生了重大历史作用。宋元以后,南方医学学术沿河而兴,形成多个流派。明清诸多代表医家纷纷沿运河北上,或任职京城太医院,或旅京交流。1568年徐春甫组织客居京城的南方医家46人成立“一体堂宅仁医会”,成为我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并编撰了我国最早的医学全书《古今医统大全》,是北京推动中医药融合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运河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系统整理了“运河中医药文化”课程资源。我们以京杭大运河的地理链条为线索,系统梳理运河中医药文化“家底”,整理编撰《运河中医药知识纲要》,为开展运河中医药研修提供依据和参考。发布了《运河中医药文化研究指南》,确定8大项目方向、24个科研选题,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我们开发校内课程资源,开展北京地区运河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收集运河沿线中医药文化相关数字资源,建设运河中医药文化课程资源库。

  探索形成了“运河中医药文化”课程实施路径。以课题为引领,以课程为载体实现课题成果的转化,以课堂为推手促育人目标的落实,以学生的学业成长作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组建“研究共同体”,在中医药专家和教学专家的指导下,采用“课题研究+课程构建+课例展示+专家指导+方案改进+成果固化”的路径推进,通过重点年级示范,实现全学科覆盖、一体化设计。

  有效构建了“运河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围绕“运河中医药文化如何在校园实现创造性转化”这一课程驱动性问题,构建了基础、拓展和荣誉三个层次共12门课程。课程的搭建打破了学科、课程领域的界限,通过组织跨学科主题学习,做到全学科整体育人;同时课程的设计贯通考虑小、初、高不同学段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传承经典、根植本土、面向科技、关注生命四个模块的课程内容,从感悟、践行、传播、创新运河中医药文化四个维度,助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凝练了“运河中医药文化”课程设置原则与理念。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等育人目标出发,凝练了“运河中医药文化”课程设置的三大理念(整体观、系统论、和谐观)。进一步提出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三个原则:一是进什么(遴选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核心内容);二是进多少(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明确各学段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基础要求,同时提供基于兴趣爱好拓展延伸的空间);三是如何进(基于学科特点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的过程中,实现多向度的学科与中医药文化融合,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育人实效)。

  明确了“运河中医药文化”的课程目标。汲取中医药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精华,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学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健康成长。

  运河中医药文化课程的影响

  学生综合素养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自2017年以来,以“1+3项目”学生为例,学生共完成30项运河中医药文化探究成果,包括人文类8项、艺体类14项,科技类5项和劳动类3项,这些都是学生通过课程拓展了学习视野,钻研科学、探究学术的深度得到提高后的成果。

  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教科研能力明显提升。2018年代表通州区参加北京市“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关键能力”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完成“北京地区运河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40万字研究报告,2021年结题验收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评为良好课题。2022年学校教师代表参加通州区中医药十四五规划座谈,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通州区中医药进校园工作建言献策。2022年学校教师代表参加“北京市五育并举下的实践育人研学课程高峰论坛”,作《双减背景下“运河中医药”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题发言和课例展示,获得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认可。这些课题和任务,极大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教科研能力。

  校园文化的建设品质注入了新动力。以中医药文化嵌入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使校园文化融入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和谐的优秀人文精神,同学们更加爱国且身体力行,待人热情但不事张扬,树立理想并能默默奋斗。我们明显感受到孩子们对国家、对传统、对民族的热爱并不空洞。随着课程的持续推进,我们有信心为孩子们安放一颗“中国心”。

  创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北京模式”

  深刻认识基础教育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先天之本”。长期以来,中医专业院校和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药传承的主力军,但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好中医药文化的启蒙,则可为中医药专业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源头活水,为中医药的薪火相传固本培元。这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重新诠释北京推动中医药历史进步的“运河纽带”。以往评述北京对中医药的历史贡献,主要以时间为维度,完成各阶段学术推动作用的评价;古代运河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区中医药学术资源的交流,并在北京完成了重要的融合发展。因此,通过运河的空间视角,重新评价北京推动中医药历史进步的重大贡献,可为前瞻性阐释北京在当代中医药事业中的新定位、新使命提供重要依据。

  携手共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北京模式”。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经过千年孕育和积累,形成了深厚的底蕴、独特的优势。只要利用好、发挥好北京在文化传承、地域区位和资源积累等方面优势,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领域就可以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在全国产生引领作用,探索创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北京模式”。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