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最近正忙着总结近三年的抗疫经验,组织全国专家形成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的专家共识,对患者进行指导治疗。最终,再把专家共识上升为团体标准,甚至国家行业标准,以指导临床治疗。
今年两会上,张伯礼代表将带上多份建议:
一、面向2035年的科技重大专项布局,请科技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尽早设立并实施“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从根本上突破目前中医药技术装备科研投入少、研究力量薄弱、研究队伍局限于中医药领域的困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把中医药原创优势的源头牢牢地攥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二、统筹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重点突破“中医先进诊疗设备、中药先进制造设备”的关键技术瓶颈,破解中医药规模化供给能力不足的难题,大力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技术升级,推动中医药先进制造水平提升,为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三、完善中医药技术装备市场准入政策体系,将中医药装备配置纳入医疗服务机构建设要求,将中医药装备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
2、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将就进一步推动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提出建议,包括拓范围、加比例、建标准、设平台等。同时,周燕芳提到发展养老社区、长护险,建议相关部门明确长期持有型的养老社区适用相关税费优惠政策。此外,周燕芳还建议支持险企开展社会办医:
一是建议各地卫生健康相关部门编制发布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指引清单,公开区域内社会办医疗机构的设置区域、级别、类别、数量、规模、分布等信息,提高社会办医疗机构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二是建议放宽对保险企业兴办的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医疗资质准入限制,加快该类医疗机构接通医保审批时间,简化医保审批流程。鼓励保险企业兴办的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加入区域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支持该类机构优先承接公立医院机构下转的康复等业务。
三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建议对承担同样任务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给予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财政补贴。同时,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因承担急救任务而购置的大型医疗救治设备,给予一定比例的购置补助资金。
四是对区域内新建的、紧缺的专科医疗机构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或优惠,并对社会办医承担的政府公益性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收减免。
五是建议消除社会办医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升、课题申报等政策壁垒。对达到一定标准和规模的社会办医的重点学科、特殊人才给予奖励和支持,完善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
六是考虑到保险公司投资办医的社会效益,建议针对保险企业兴办的医疗机构,原则上可突破非保险子公司与保险集团的股权控制层级不得超过四级的限制。
3、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
在甘华田看来,逐步推进6岁以下儿童、8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医疗是保障“一老一幼”的生命健康,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积极缓解生育焦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尽管目前实施全民免费医疗还有一定困难,但选择一个合适的年龄段,对一些特殊人群,比如6岁以下儿童、80岁以上老年人逐步推进免费医疗还是可行的。”儿童和老人都属于弱势群体,生病住院的概率极高,在同等病情下,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免除这部分就医费用的话,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生存压力。
甘华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将提交“关于将全民免费医疗列为基本国策,并尽快逐步推进6岁以下儿童、8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医疗的提案”,建议“尽快把全民免费医疗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实施时间表,从制度安排上把它放在整个国家政策体系的最高层次”。甘华田说,“全民免费医疗”,并不意味着完全免费,也不意味着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而是一种保障水平更高、个人支付比重很低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实际上,完全免费的医疗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不存在的。
4、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院长刘林林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院长刘林林近日接受媒体专访,刘林林建议,各互联网医院可提供家庭成员组的互联网就医模式或社区联动互联网医院智慧医疗平台模式,通过家人或社区志愿者的帮助,解决老年群体互联网使用技术难题,实现老年群体对互联网医院业务的便捷获取。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医院审批和落地的速度明显加快,但相关配套措施亟待跟进与完善。
刘林林表示,发展互联网医院时,要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落实信息系统技术安全措施和管理措施,注重保障医疗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
互联网医院是推动分级诊疗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按照我们的设想,如果互联网医院全面铺开,就相当于每户家庭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优质医疗服务直达千家万户,不仅能看病,还能进行健康管理。”
5、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
刘云认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之路任重道远,整体协同效应尚未实现最大化,其中存在体制机制壁垒亟待突破、各级政府配套制度需长期跟进等问题。
她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出台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多方协同的方式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地区政府部门履行引导协调保障职责,形成内部高效协同工作机制,统筹各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输出医院与依托医院双方有效配置资源,明确责任和定位,实现共赢发展。
如何激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也是她重点关注的领域。刘云认为,临床创新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质量保证的关键。中国临床研究创新能力与国际一流医疗机构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创造创新力不足,生物医药产业链存在短板;基础研究能力仍比较薄弱,成果转化应用不够;机制亟待改革。
她建议,营造支持创新临床研究的政策环境,在生物医药科技领域的规划中,明确发展方向,引导整体布局,推动创新变革;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提高科研成果的使用效率;加强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建立高水平的技术服务支撑平台,实现临床研究区域化协作与共享;建设高标准伦理及遗传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医院间和区域内的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机制。
6、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周清
今年全国两会,周清带上会的提案主要围绕“让恶性肿瘤能在家门口的医院诊治”主题提出建议。
“国家卫健委最新启动‘千县工程’,并推动全国1000个县级医院肿瘤中心建设”,周清说,这将建立起一个个向上联通、向下对接的核心枢纽,基层医院不再仅仅承接癌症安宁服务,肿瘤患者也不用再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到大都市大医院求医,实现在家门口诊治,随访、管理才能更便捷有效。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周清建议通过建设医联体、一体化诊疗联盟、县域肿瘤中心等模式,让三级医院带动提升二级医院、省级医院带动提升县级医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常规性、标准化治疗在基层就能完成,疑难复杂病例由上级医院兜底。
7、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
“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率仍然较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度较高。”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高端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攻关进程,促进医疗器械国产替代,以高端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新期待。
一是组织跨领域联合攻关,以科技创新夯实高端器械工业基础。二是增加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财政资金投入,设立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专项基金。三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四是大力支持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