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同心抗疫 中医药护佑人民安康
2023.02.2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吉林:中西医协同打赢抗疫阻击战

  吉林省中医药系统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作用,全面、深度参与新冠疫情预防干预和医疗救治工作,尤其在聚集性疫情发生之际,“三定”模式等新诊疗模式为打赢抗疫阻击战贡献了重要力量。

  何为“三定”模式?在2022年长春市、吉林市聚集性疫情发生时,省级专家定片、市级专家定点、医院专家定人的高效诊疗模式被称为“三定”模式。实际上,在疫情发生以来,吉林省一直在探索高效有力且适应抗疫需要的新诊疗模式。如2020年舒兰市聚集性疫情发生时,吉林省坚持中西医联合救治,建立了“早期干预、分类防控、中医药全程覆盖”的疫情防控“舒兰模式”;在2021年长春市、通化市聚集性疫情发生时,又建立了“三主任”“三护士长”工作机制,中西医联合查房、联合会诊,实现了患者入院后有中医医生立即诊疗、2小时内中药免煎颗粒配送到位,重症、危重症患者由中医护士送药入口等。这些都彰显了中西医协同抗疫的优越性。

  吉林省之所以能在抗疫实践中迅速摸索出适宜实际需求的新诊疗模式,主要得益于自上而下的高效联动机制。在新冠疫情初期,吉林省就迅速建立指挥体系,成立中医药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医疗专家救治组。在吉林省几次大规模疫情处置中,中医药防控救治工作始终坚持做到第一时间从常态化防控转为应急处置状态,实现扁平化指挥中医药防控工作,同时启动省级中医药医疗救治专家组和救治团队,直接参与疫情发生地医疗救治和预防干预工作,形成了组织有力、防控有序、上下联动、深度参与的中医药防控体系。

  此外,吉林省还在全方位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持续发力,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如推进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临床协作,强化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等。同时建立中药应急保障机制,将中医药物资纳入疫情防控物资储备管理,做好常态化储备,保障新冠疫情中医药防治需求。

  黑龙江:创新制度保障抗疫中药供给

  三年来,黑龙江省中医药系统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指挥下,深度整合中医抗疫力量,尤其通过创新制度,着力提升中医药供给和保障能力,为中医药抗疫提供坚强后盾。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黑龙江省积极创新制度,推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使用,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使用管理的通知》,确定调剂使用管理的总基调,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加快发展。三年来,共有33个中药制剂品种在疫情中投入使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调剂使用在疫情医疗救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价值已经得到实践检验,三年来,黑龙江省在治疗、预防、科研等多方面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整合各方资源,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在发热门诊设置方面,黑龙江省推动全省102家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全部设置发热门诊,为打赢疫情救治攻坚战贡献了硬核力量。疫情防控调整为“乙类乙管”政策后,自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1月9日10天时间,有效调度省属三级中医医院综合ICU床位数量(包括“可转换ICU”)比例超过4%的国家标准,住院患者由最初的1275人增加到近5000人,为缓解“就医难、住院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力保障“乙类乙管”政策平稳有序实施,黑龙江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面加强急诊、重症医疗资源储备,打破科室界限,释放全部医疗资源,以“保健康、防重症”为重心,开足马力全面收治新冠患者,迅速提升应急救治能力。

  为了构建长效防控机制,黑龙江省构筑并完善省中医药防控体系,统筹省、市、县三级中医药力量,对口包保基层中医药防控措施的落实,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中医药防控体系。

  在科研方面,黑龙江省着眼中医药“内治法”和“外治法”最新科研进展,全省多家中医医院开发了独具特色的香囊、线香、香牌、香薰包等系列预防新产品,并依据病因病机,以润肺止咳法为主要治则,开发了多款中药制剂,获得批准文号并推广应用,构建了中药研发新格局。

  上海:中医药提质增能助力疫情防控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全市中医药系统同心合力,积极发挥中医药提质增能优势,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落实,快速构建中西医全面融合的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网络和管理流程,形成了系列诊疗规范和方案,创造了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精准分类救治的中西医抗疫“上海模式”。

  针对无症状感染者,强调“西医无症状,中医有证候”,以中医药干预为主,“先证而治、截断病势”,中医药治疗在方舱医院中实现全面覆盖和广泛使用。针对轻型、普通型,以中医药治疗为主,采取常规中成药和中药协定方。针对老年人的重型、危重型,建立国家和市级中西医专家联合会诊和巡诊机制,“一人一策、一人一方”开展中西医协同救治,并创新扶正祛邪化瘀经典理论方药在危重患者中的运用,明确了临床要点和必备中药目录。同时,针对老年、儿童患者中医护理和给药路径也作了相应优化,并率先提出了孕产妇患者和恢复期中医药治疗方案。

  疫情期间,上海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疫病防治能力建设。一是中医医院相关科室建设不断加强。以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中医紧急医疗救援基地建设为主线,推进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在传染病急危重症方面的防治能力。三年来,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发热门诊数由50%增长为100%,设置发热门诊诊室83间、留观床位151张;14家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了呼吸科;7家三级中医医院设置了重症医学科,配有重症医学床位135张。二是中医药防治人才队伍不断充实。成立了由上海市名中医领衔的市级中医防治专家组,由市级中医医院和高水平综合医院中医专家等168名专家组成,全面指导全市中医药救治工作。三是中医药参与救治机制不断完善。实行定点医院、方舱医院中医专家每周会诊指导和每周病例讨论例会制度,截至日前已举办百余场疑难病例线上讨论会。

  江苏:发挥中医流派作用助力抗疫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迅速行动、主动作为、创新举措,勇于承担主力军责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尤其注重发挥中医流派特色,研发针对性方剂,为全国抗疫大局作出了“江苏贡献”。

  江苏省组织中医药专家联合攻关,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指导下,研究制定了3版《江苏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辨治方案》。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新冠病毒感染救治,形成《中医药治疗Delta新冠肺炎专家共识》《江苏省中医药防治秋冬季疫病的专家共识》《江苏省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中成药)干预专家共识》《新冠病毒感染后居家康复专家指南》。同时,针对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拟定成人处方、儿童处方、居家观察者处方。先后出台中医预防方37个、治疗方55个、康复方21个,协定方在2749家医疗机构中广泛使用。紧急备案芪参固表颗粒、羌藿祛湿清瘟合剂等4种制剂,遴选19个中药制剂在全省应急调剂使用。

  中西医强强联合才能“1+1>2”。三年抗疫中,江苏省一体化推进“防、治、康”,打出中西医结合“组合拳”,建立中西医专家联合巡诊会诊机制,组织成立283人省级中医应急专家组,派出11批次3895人次参加省内外疫情救治和指导工作,累计组织省市级中西医专家1342余人次开展联合巡诊会诊,覆盖医疗机构1523个。江苏省率先将三级中医医疗机构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改建为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定点医院,开展中医药和八段锦传统功法的综合康复治疗。全省各地中医馆均开设新冠防治和康养门诊。

  疫情防控中,物资储备必须跟得上。江苏省所有中医医疗机构均做好中成药动态储备,全省动态储备品种达到30种以上。江苏省强化中西医科技协同攻关,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先后投入近500万元立项支持本土10多个中医药应急课题研究,并成功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冠肺炎中医药应急专项”立项,从预防、医疗、康复三个阶段“一体化”评估分析中医药防治效果,为防疫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持。

  浙江:中医馆“网底”守护百姓健康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浙江省统筹中西医资源,协同攻关、优势互补,推进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尤其强化基层中医药治疗,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网底”作用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指导群众做好自我防护和中医药干预工作。

  为确保基层中医药防疫抗疫工作有效落实,浙江省联防联控机制办公室出台《关于推进基层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治疗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医疗机构接诊新冠感染症状人群时,把第一时间用上中药作为临床救治的原则之一。要求根据国家和省诊疗方案,提前储备一定数量的代煎汤剂,统筹做好区域内中药代煎和配送服务,全力保障用药需求。支持各地医疗机构设置中医呼吸康复门诊,利用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依据新冠恢复期中医药治疗方案,通过辨证施治将中药汤剂和中医非药物疗法相融合开展康复治疗。

  在治疗方面,强化中西医协同医疗救治。浙江省第一时间组建了由国医大师和省级名中医领衔,中医医院的呼吸科、感染科专家等20余人组成的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西医结合救治专家组。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第一时间组织实施中医药新冠应急科技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用于指导基层临床实践。先后制定6版《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治推荐方案》,强化中医救治关口前移。浙江省在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和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国家队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专家开展远程会诊和巡诊服务,下沉指导中医药救治工作。实施中医师第一时间介入会诊制度,使中医及早介入治疗真正落到实处。

  为了强化服务社会的能力,浙江省发挥“互联网+中医药”的作用,积极建立互联网平台,实现中医药线上咨询、问诊、复方、代煎、配送服务,减少线下就诊。线上举办“中医药为民大健康服务”活动,开展直播100余场,日均收听收看达3000万人次,助力群众保健康、助康复、防重症。

  安徽:中医药快速融入抗疫总体战

  三年来,安徽省明确中医药及早介入、中西医协同救治全覆盖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中医药快速融入抗疫总体战。

  疫情初期,安徽省及时成立省中医药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省中医药专家指导组,落实分片包保,下沉定点医院投入救治工作;攻坚阶段,聚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目标,组建中医药防控高级别专家组,负责疑难和危重病例救治和科研攻关指导等;“新十条”实施后,全省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发热门诊,扩增重症医疗资源,全力收治新冠感染者。中医药深度介入、中西医协同筑牢主阵地是安徽抗疫的一大特色。安徽省提出“落实中西医结合救治全覆盖”“落实中药汤剂统一配送”等“五落实”要求,组织中医药治疗组进驻定点医院,与西医治疗组同查房、同救治。对于轻症,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有效遏制重症发生率;对于重症,以西医支持疗法为主,辅以“一人一案”的辨证论治,体现了精准救治和可操作性的统一。安徽省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夯实第一道防线,发布《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专家共识》,先后组织国医大师参与制定《安徽省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干预推荐方案(2022版)》《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治推荐方案(2022年第二版)》,组织专家普及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和方法,各集中隔离点安排中医师开展巡诊,做好隔离人员中药预防汤剂的用药指导和中医药知识宣传教育。安徽省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主动担当,先后派出254名中医医师组建援鄂、援沪、援疆中医医疗队,拟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积极应用耳穴埋豆、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新十条”实施后,安徽省加快重症资源储备,积极制定和推广新冠病毒感染中药协定处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保障工作,加强中药保供,加强中西医协作,开展驻点指导和基层巡诊工作。

  福建:中医药全程全面参与疫情防控

  三年来,为应对新冠疫情,福建省建立了中西医结合联动工作机制,推动中医药全程全面参与防控,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发展,有力护卫了人民群众健康。自2020年1月开始,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者积极参加一线临床救治,中医药尽早、全程、深度介入疫情防控。福建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或批示,强调加强中西医协同。2020年,福建省级中医药防控专家组成立,研究制定切合福建当地的防治方案。各级卫健部门第一时间选调优秀中医师分批次进驻福州肺科医院等定点医院,制定5版《福建省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以及《普通人群中医药预防调理建议》,做实做细做好中西医结合医疗救治,强化治未病理念,及时储备扩充中医医疗资源等。服务群众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福建省多措并举,大力提升服务质量。厦门市中医院、福州市中医院、安溪县中医院等多家中医医院,参考国家、省级有关诊疗方案、专家共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若干治疗新冠感染的中药协定处方,以多种形式提供给患者。同时面向党政领导干部、专班工作人员、社区防疫工作者等一线人员制作中医药疫情防控宣传课件,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集中隔离点中医药服务工作制度》培训,在隔离点全面开展中医药干预。中医认为,瘥后需防复,福建省高度重视中医药防治和康复知识宣传。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宣传推广中医药防治新冠感染知识,推动中医药文化宣传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开设“阳康”门诊,通过内服外治、情志疏导、运动处方等丰富的中医药康复手段调补正气,促进患者康复。为应对疫情防治新形势新任务,福建省充分发挥“互联网+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有效缓解了医院接诊压力,大大提升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

  江西:“三方一汤一法一技”显优势

  面对新冠疫情,江西省有力有效推动中医药早期干预、全程使用、全面覆盖,并着力优化中医诊疗方案,在落实国家诊疗方案基础上,科学总结江西省中医药救治经验,先后发布7版省级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梳理了“三方一汤一法一技”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法。江西省中医药参与率、治愈出院率分别达到98.4%和99.9%。

  “三方一汤一法一技”,“三方”即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建昌系列”中药组方;“一汤”即温肺化纤汤;“一法”即十层脉诊法;“一技”即热敏灸疗技术,一系列技术在防治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为发挥中医药“愈后防复”优势,推进后续康复延伸,江西省还针对患者恢复期普遍出现的肺脾气虚、气阴两虚症状推出了食疗方案,在全省推广使用。

  三年抗疫实践中,江西省中医药系统主动担当,迅速抽调精干力量参加省防控应急指挥部工作组,形成上下协调、左右联动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同时组建中医药专家组,指导各地救治工作。对于新冠感染重症危重症患者,江西省注重加强中西医协同攻关,在急诊和发热门诊积极推广中药协定处方,推动中药制剂相互间调剂使用。“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医疗模式始终有力护佑当地人民健康。全省中医医院承担了全省1/4以上的重症救治任务,死亡人数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为落实“乙类乙管”各项举措,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江西省加强中医药资源储备,扩充医疗救治资源,做好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准备工作。将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中成药、中药饮片纳入疫情防控物资储备清单,指导基层乡镇卫生院等按照服务人口的15%~20%配齐配足中药,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按照3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加强药物储备,动态掌握有关数据,保障医疗救治工作顺利开展。

  山东:“331”机制打造坚实抗疫堡垒

  山东将中医药全面纳入全省疫情防控和救治各类预案机制,创新构建中西医协作“331”工作机制,为防疫抗疫打造了坚实堡垒。“331”工作机制即健全省、市、县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高效统一、上下联动、全域共享的中西医协作指挥、预防、应急救治“3个体系”;建立统一领导、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信息共享的中西医联合科研攻关、应急处置评估、物资储备“3个机制”;建设“1支中西医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人才队伍”。

  山东省始终坚持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干预、深度参与,“防、治、康”一体化抗疫,为保障全省人民群众健康筑起坚实中医药抗疫屏障。

  “未病先防”,注重关口前移、早介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第一时间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疫情防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切实保障了中医药在疫情防控各个阶段的全面深度参与。第一时间派出工作人员和中医专家参与疫情处置,推动中医药迅速融入“四早”疫情防控需要。第一时间出台《山东省中医疫病防治方案》并在全国第一时间对成人和儿童分别提出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预防方案,多种形式开展直达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对集中隔离人员第一时间进行中药干预。

  “已病防变”,注重防重症、降死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在按照国家诊疗方案规范化、同质化开展中医诊疗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本土疫情处置实际需要,先后出台7版山东省中医诊疗方案。第一时间建立中西医会诊制度,对确诊轻症、普通型患者以中医治疗为主,实行“一人一方”“每日中医查房”,并专门配备1名管床中医师,确保确诊患者全部接受规范化的中医药诊疗。对重症、危重症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救治巡诊和远程会诊,“一人一策”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和基础病共治,形成中西医优势互补“1+1>2”救治合力。

  “瘥后防复”,注重身心共调、保健康,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制定出台《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西医结合身心调适方案》,成立山东省中医心理康复工作组,开展全省中医心理干预技术培训,舒缓了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对疫情防控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制定涵盖中药、中医适宜技术、传统功法等中医康复“套餐”,面向社会公众普及推广。

  河南:“第一时间”保障中医药防治质量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河南省推动中医药全面、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和救治,取得显著成效。早在2020年新冠肺炎突发阶段,河南省立即反应,定方案、建机制,促进中医药及早介入,通过第一时间健全指挥体系、第一时间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第一时间组织中医药预防干预、第一时间组建中医专家库等举措,保障中医药防治质量。

  第一时间健全指挥体系,即省、市、县中医行政骨干全部纳入各级指挥体系,靠前指挥,凝聚中医药资源投入抗疫。第一时间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即中医药系统迅速响应,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在全国率先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制定中西医协同防控工作方案,明确各级定点医院中医师配备、中药服务、中医会诊协作以及病历管理等具体要求。第一时间组织中医药预防干预,即关口前移,把中医药预防工作纳入防控重点。第一时间组建中医专家库,即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医专家组,并全部纳入同级医疗救治专家组,成立河南省新冠肺炎中医预防救治技术指导组,参与中医救治培训、疑难病例和重症病例会诊,对全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进行指导。

  在疫情严防严控阶段,河南省治疗的1200余例本地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达到99.14%,重症患者中医会诊率、中药使用率达到100%。

  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河南省健全中医药参与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常态化指挥体系中,中西医共同参与救治组织,协同中医预防、救治、康复的资源同步调配,确保中医药措施快速、精准、有效落实。开展综合医院中医科室标准化建设,促进提升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中西医协同质量,并将中医药干预纳入“四早”内容,加强中医药预防管理,实施科学预防,将中医药预防延伸到管控社区及重点人群,做到“愿服尽服”。自疫情常态化管理以来,河南所有集中治疗的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中医药使用率达100%。

  湖北:建立“四项机制”落实“四早”原则

  在三年抗疫实践中,湖北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尤其通过建立应急指挥、完善中医药分级诊疗、强化中西医协同、建立专家巡诊“四项机制”,落实早准备、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四早”原则,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建起了坚强防护堡垒。

  建立“四项机制”是湖北省推动中医药全面参与新冠疫情处置的重要举措。建全应急指挥机制,即参加省指挥部防控与医疗救治专班,每日对全省中医药系统救治资源和能力统计分析,对中医药基层服务、中药饮片供应、医疗服务项目等与西医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实现上下贯通、协同联动。完善中医药分级诊疗机制,即以省级中医医疗机构为龙头、市县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完善中医药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强化中西医协同机制,即定期研判疫情,及时发布中西医药预防、治疗方案,全面加强中医药力量,通过中西医会诊、疑难病例研讨机制,形成“1+1>2”救治合力。建立专家巡诊机制,即省级组建中西医55人专家组和1600人区域协同医疗队,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开展实地指导、线上会诊、培训指导,邀请国医大师对危重症救治巡查指导。

  落实“四早”原则是保障中医药全程参与新冠疫情防治的有力办法。早准备,即新冠救治能力培训覆盖全省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培训重症救治中医医务人员约3500人,中医医疗机构开放ICU救治床位3951张,为抢救重症患者做好准备。早干预,即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之独特优势,印发《2022年湖北省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用药指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疗和服务指南》,设置免费中药预防方发放点或中药代茶饮点约500个。早治疗,即发布治疗方和康复方近10个,中药制剂30余个,实现院内制剂区域调度使用,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协定方。早康复,即及时制定《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新冠后状态康复诊疗指引》,指导医疗机构尽早康复治疗,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置康复门诊,指导新冠后状态患者功能障碍改善,增强运动耐力及体力,预防并发症发生,帮助患者尽早重返家庭及工作岗位。

  湖南:“中医湘军”勇担抗疫重任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湖南省统筹调度全省中医药资源,全省中医药人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医湘军”的责任担当。

  新冠疫情暴发时,湖南省及时反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全省统筹调度,及时成立省级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调整扩充具备一线抗疫经验的省级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织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专家研究制定湖南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同时依托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开展全省中医药救治指导、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省级“专家、专业、专长”优势,加强对各市州新冠感染重症患者医疗救治的专家指导和会诊。督促中药生产企业稳产达产、扩能扩产,保障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药供给。

  在预防方面也不能松劲儿,湖南省持续发力,推动关口前移,全面推广中药预防治疗,开通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应急备案绿色通道,应急审批备案13个参考协定处方、57个品种,将防治方案中24个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纳入医保目录。中药汤剂、颗粒剂在各地基层医疗机构大受欢迎。

  为了有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湖南省以省新冠感染疫情防控指挥部名义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立中西医协同工作机制,要求医疗救治团队中配备中医药专家,建立中西医联合查房和会诊、巡诊制度,推动综合医院与中医医院建立中西医专家互派机制,自上而下推广中医药服务,保证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针对农村群众常见的新冠感染问题,湖南省及时出台了新冠病毒感染农村地区中医药诊疗方案,形成简便、易得、易用、有效的中药方剂、单验方和外治法,以及康复药膳食疗、传统功法。县级中医医院医共体专门派驻中医药人员下沉,运用“中药流动配送车”“移动中药房”等方式统筹调配中药饮片和汤剂,为老百姓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