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文明互鉴是中医药学科发展必由之路
2023.02.06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医脉赓续,岁有新篇。2023年伊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执笔的《文明互鉴——迎来中医药学科建设新机遇》《文明互鉴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等多篇文章陆续刊发,“文明互鉴”是其中的关键字,这一基于学科发展规律和科技前沿趋势视角的精准概括,为中医药新征程提供了战略依循和主攻方向,给我辈中医药人带来了诸多启发和深思。回溯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无论是基于何种视角,文明互鉴都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鉴往知来以融合借鉴推动学科发展

  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在生产生活中经验规律总结凝练的基础上逐渐积累而成的。中医药学是唯一全面系统传承、从未间断割裂的传统医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连贯的传承脉络为“以史为鉴,鉴往知来”的学科发展规律探索提供了可能。以历史为轴回看中医药发展,先秦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奠定了中医药学的人文科学基础,中医药学诞生之初就深受多学科交叉、科学与人文互融的影响,王永炎指出:“源于中原黄河流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河图洛书’‘阴阳五行’等国学原理和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医中药维护生命健康疗伤治病的理论基础。”鉴往知来,在传承中创新,回溯中医药发展历程,中医药学始终以融合借鉴推动着学科的发展,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风潮,冲击着中医药的传统学科体系,“科玄之争”“中西之争”及“存废之争”屡现,但这一极具包容性的传统医学,实现了新的变革与发展,建构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中西汇通”学术流派体系,纵然承受着外来文化科学的冲击,但不同文明的碰撞也激发了这一学科新的活力。王永炎提到:“追忆中医发展史,历代医家善于引进吸纳古今中外的科技文明成就,兼容并蓄,为己所用,不断完善学术体系。”从本土文明的融汇发展,到跨区域文明互鉴,中医药学的发展史为中医药学未来文明互鉴之路的探索提供了参考和依循。

  通约纾困彰显中华文明的价值

  一门学科的创建、成长、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是科学知识体系发展的标志,而学科发展的路径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也面临过从衰落到复兴的演变,也饱受过质疑和冲击,也有着不同时期的“时代之问”。近年来,中医药发展存在“中医西化”“经验医学缺乏标准”等争议,这反映了文化通约性问题所带来的医学体系鸿沟,这种鸿沟也是中西医融合、中医药传承创新出现困境的诱因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在《两代中医论发展融汇古今创新说》一文中指出:“中西医结合不是‘两张皮’,而是有机的结合,是中西医两者共存的结合,叫‘协调发展’。”而如何实现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其根源在于不同文明的通约互鉴。专注于研究学科交叉融合不应只限于医学领域,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形成的背景文化和社会条件等,中医学发展当前面临的困境,其根源在于其背后的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性。重视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价值,实现通约整合是解决中医学学科发展瓶颈和困境的关键。

  发展创新开创学科发展新局面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持续不断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主动拥抱科技产业变革、兼容并蓄吸收时代成果是保持中医药在未来科技发展中屹立不倒的关键。王永炎提出:“善于吸收当今大科学、高概念、信息化、数字化的科技成就,朝向东西方文明互鉴,融汇整合新学说的过程,注重大尺度细粒化的反复多次的临床试验的验证,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核心病机开展生命科学中医药交义学科,纳入象网络的基因组学的研究,着力创新学说回馈临床提高共识疗效。”文明互鉴,革故纳新,新时代中医药学立足基础紧跟前沿,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开创全新的学科发展局面。

  过去、现在和未来,兼收并蓄是历史的经验证实,通约整合是发展的内在需求,拥抱变革是未来的前提导向,而“文明互鉴”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如王永炎所说:“中医学应秉持国学深邃哲理,开放包容古今中外、东学西学的科技文明成就,丰富内涵,更新外延,传承守正,我主人随,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