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周家桥社区晨报》发行13周年,周小桥找到了居住、工作在周家桥超过十年,或是曾登上过《周家桥社区晨报》、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通过原创系列稿件及《我们这十年》系列访谈短视频反映十年来周家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和人民美好生活发生的新变化,彰显周家桥“四力四城”建设成果。
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于长宁路,紧挨周家桥街道办事处。杨道良来到这里主持工作仅一年多,心中的感触却很深。
“地段医院”升级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共医疗服务走出新征程
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为周家桥地段医院,始建于1960年6月,由联合诊所转制而来;1999年转制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家桥地区呈狭长型,面积大、人口多,中心大概有104位职工,服务于21个居民区,约6.1万人口,因此我们的工作任务其实非常重。”杨道良介绍说。
每天来中心问诊的居民都不少,从头发花白的老人,到朝气蓬勃的青年儿童,看病、开药、打疫苗……每个人都有不同需求。过去十年,中心的服务项目更多,服务范围更广,走出了公共医疗服务新征程。
据杨道良介绍,近年来,中心从曾经的只有28张床位扩展到如今61张床位,能容纳更多病人。除此之外,中心还跟三级医院如华东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长宁辖区内的天山中医院、同仁医院等都有很好的合作,旨在为居民提供更专业的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心的远程心电图、B超、胸片等都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出具的诊断报告能得到二级医院乃至三级医院专家的认可,专业性显著增强。
医疗服务涉及方方面面,渗透到细枝末节。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周家桥陆续延伸出三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范北、三泾、古南,在城区老龄化严重的当下,尽可能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就近服务,照顾更多有就医问诊需求的老年人,为居民“15分钟健康生活圈”提供很大的便利。
与辖区养老院合作,让老年人实现“医养结合”,安享晚年;成立“骨质疏松俱乐部”,邀请华东医院专家坐诊,问需于民的同时助力家庭医生团队建设……这些都是中心的重点发展变化。
“家庭医生”走进千家万户
送健康、送服务、送关怀
“桃子姐姐小课堂”曾是《周家桥社区晨报》每月必有的一个栏目,由“桃子姐姐”爱儿工作室负责人王雯雯亲自执笔,向广大“宝爸宝妈”提供儿童医疗科普内容,预防儿童疾病。如今“桃子姐姐小课堂”转为线上,“桃子姐姐爱儿工作室”也有了更好的发展。“过去十年,‘桃子姐姐爱儿工作室’发展非常好,未来希望中心的心身医学与‘桃子姐姐’有更紧密的结合,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提供一定保障。”杨道良说道。
近年来,中心从家庭医生坐诊制度变成了家庭团队医生下沉到社区,从“1+1”的模式变成“1+N+M”的模式,大家与居民的生活更近了,对居民的健康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是与居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温馨的桥梁。
今年3月,周二居民区一栋楼遭遇封闭管理,作为周二居民区的家庭医生,王雯雯挺身而出。3月初的晚上还很冷,她和小伙伴们站立4小时为居民们完成核酸采样,居民们又心疼、又感激。自那以后,她的工作步伐就没有停下,每天在朋友圈记录着那些日子里或辛苦、或心酸、或后悔、或欢乐的点点滴滴。而这些,是中心全体医务人员的真实写照。
大家的辛苦奔波、彻夜不寐被身为中心主任的杨道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近三年的疫情防控,我们的社区医务人员舍小家、顾大家,为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做了很多贡献,他们不畏艰难,不畏困苦,总是勇敢冲在第一线,为居民们保驾护航。”
有了高质量的发展和更具凝聚力的团队,杨道良对于中心未来的建设信心倍增:“我们新成立心身医学门诊,可以改善居民情绪方面的问题,乃至孩子的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比如学习困难,这也是未来我们想要重点发展的一个特色。除此之外,我们会构建全自动计免系统,让儿童的免疫接种乃至老人的疫苗接种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