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开报道显示,医联近期发布APP9.0版本,推出两大系统助力医生提效,一是全病程定价服务收入系统。该系统借鉴了DRGs和DIP制定方法,帮助医生通过为患者提供标准化疾病管理服务而从中获得服务费收入,实现了医药之间收入关联的解绑。另一个是智能患者疾病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用药提醒、智能患教、智能随访及智能医助等功能帮助医生提高线上执业效率。微医则其以区域互联网医院为载体,联合域内公立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型互联网医联体,打通医保、商保和供应链,构建“按效付费”的数字化健康管护体系,在为大医院分担压力、为基层医院提升能力的同时,也为医保和商保支付提高效能。
笔者感触:
“全病程定价服务收入系统”“智能患者疾病管理系统”不是新东西,一些试点医院里早有。对互联网医疗来说,却是新应用。
特别是借鉴了DRG/DIP制定方法,看似“杀鸡用牛刀”,其实是实现:合理处方、合理药占比;为医生提效找到钱、找到机制。
这个机制可视为类保险,理想情况是:医生多赚一点,病人体验更好;病人可能付得多一点,或者平台可能具备调高价格资本。
互联网医疗都在做“断舍离”,就像保险行业正深刻面临销售人力洗牌。进一步地,为在线问诊做“断舍离”提三个模型设想。
一是借用“B2B2C”。其中:“B2B”环节可视为多名医生参加的MDT;也可以表现为多个“B2C”构成的二次或者多次诊断。
二是使用“聚光灯”。就是集合平台上穷举、尽力的医疗服务能力,瞄准一个病例、一个事件,把它照射透彻,这是监察方法。
三是形成“弹簧垫”。病例前来平台就诊,接诊不是刚性面,而是弹性面。充分照顾患者就医心理,增加医患沟通频次及可靠。
澄清:互联网医疗平台的MDT与院内MDT有些区别。
上海市七医院「大康复」模式下的康复医学科已经与神经内科、骨科、心内科、ICU、传统医学科、妇产科等科室深入合作,建立了在临床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积极参与的康复多学科诊疗模式。
互联网医疗平台的MDT也可以特指:同科医生对同一病例的二次或者多次诊断。它是MDT的简单雏形,在互联网医疗看来是新鲜的。它能帮助用户在面对医疗信息不对称、诊断信息不可靠时,多些区块链信息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