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馆 > 中医养生
立秋之后防秋燥
2022.08.2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不知不觉中,炎夏逐渐离我们而去,迈进了立秋时节,在我们感受到秋高气爽的同时,需要防止“秋燥”对人体的危害。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温燥一般出现在初秋天气尚热时,到了深秋天气转凉,则多为凉燥。温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舌苔薄黄、小便短赤;凉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恶寒无汗、流涕、唇燥咽干、舌苔薄白而干,口渴不甚。中医认为“燥则润之”,预防和治疗秋燥多用“润”法,保护人体津液不丧失。下面介绍预防秋燥的几个小方法。

  多补充水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养阴首先要多喝水。民间也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即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既可补充人体水分,还可以防止因为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适量食瓜果很多食物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如葡萄、石榴、甘蔗、荸荠、莲藕、菱角、梨子、银耳、柿子、罗汉果、百合、萝卜等,尤以梨润燥最佳。中成药雪梨膏能润肺止咳,甘蔗汁能生津止咳,罗汉果、百合、银耳煮水代茶饮都具有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石榴榨汁可以生津止渴、杀虫止痢,都是美味又健康的润燥好方法,适用于秋季容易口咽干燥的人群。

  但是要注意不能过食生冷瓜果,民间谚语“秋瓜坏肚”就是指立秋以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尤其是平素脾胃虚弱的人。

  进补要适宜俗话说“秋季进补,冬令打虎”,因此不少人喜欢在秋季进补。但是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体质壮实者不宜再用补药。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也不可能随意进补。需要注意的是,初秋不应过分地进补,切忌大鱼大肉;深秋后气温下降,人的精气开始封藏,适当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藏纳。

  秋季食补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如鸭肉、甲鱼、燕窝、银耳、蜂蜜、莲藕等。体弱多病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可适当多吃些瘦肉、鱼虾、禽蛋、大枣、鸡肉、鸽肉、当归等稍微偏温性的食品,但应尽量不吃狗肉、鹿茸等大温大热之品。此外,秋天应尽量少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烈性白酒等燥热之品以及油炸食物,以免加重秋燥。

  起居应注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段话告诉我们,秋天要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秋季运动应选择较为舒缓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跳舞、慢跑、登山等运动。运动锻炼时应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