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馆 > 中医养生
小儿食积不要慌 中医专家来帮忙
2022.06.22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说起小儿食积,相信很多家长都困扰不已。本病是因小儿饮食过多,食物不能被正常消化、积存留滞于胃肠,导致脾运失司、胃失通降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病证,中医一般称之为食滞证、积滞证。食积不但可以单独出现,还常与感冒、泄泻、发热、咳嗽、疳证等病症合并出现。食积的主要表现是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甚至恶心、呕吐,也可能伴随腹泻或便秘。本病预后一般较好,也有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证,也就是西医所称的营养不良。

  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诸葛远莉介绍,小儿食积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导致。一方面,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后天喂养不当、药物服用不当等因素,易导致脾胃损伤,运化能力失常,形成食积。另一方面,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对食物的需求旺盛,如饮食不加节制,脾胃便易受损伤,形成食积。下面介绍预防和调养小儿食积的具体方法。

  做到“三个避免”

  ①避免进食不良习惯

  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认真进食的习惯,吃饭时不要看电视、玩手机、玩耍等,三餐最好按时定量,饮食均衡,避免挑食。家长应以身作则,专心吃饭,以免影响孩子吃饭时候的注意力,否则会降低食物对大脑的刺激,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也相应减弱,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有些孩子吃饭时要么狼吞虎咽,要么磨磨蹭蹭,也不利于消化吸收。诸葛远莉建议,进食时间不宜太短或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②避免喂养过度

  有的孩子虽然胃口好,但是家长不能走入“孩子能吃是好事”的喂养误区。因为食物摄入量过大,尤其是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消化吸收,易形成食积。此外,要少吃零食,即使是儿童零食,多吃也可能造成盐、糖摄入过多,影响胃口,还要避免大量进食生冷、肥腻、坚硬的食物。

  ③避免脾胃受凉

  中医认为,小儿的背部、腹部、足部一定要注意保暖。若腹部受到寒邪侵袭,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失于腐熟运化而形成食积。

  学习五招推拿

  ①捏脊

  操作方法:捏脊的操作部位是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根据“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原则,顺督脉自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属补法,可以升阳,高血压患者不适宜。反之则属泻法,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多用于治疗实热证,如发烧、热性便秘等。

  操作时患儿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卧平、卧正,背部平坦松弛。捏脊操作手法有两种,可以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也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

  捏脊时如果感觉比较疼,可以在捏脊前轻揉脊背部,慢慢适应。操作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需要注意的是,若脊柱部位的皮肤有外伤或感染,不适合捏脊;饭后也不宜立即进行捏脊,需休息两小时后再进行。高热、高血压、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捏脊疗法。

  功效:捏脊手法简单易学,操作方便,疗效明显,是治疗小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常用推拿手法。实际上,捏脊不仅适用于小儿,老年人通过捏脊也可以起到促进背部气血循环、提高免疫功能、消除疲劳、通络止痛的作用。

  ②掐揉四横纹

  操作方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是四横纹。掐一下、揉三下为一次,每日50次。

  功效:可清热散结、化积消食。

  ③分推腹阴阳

  操作方法:沿小儿肋弓做八字分推,边做边向下移动,到肚脐时,改做横推,每次推150~200下。

  功效:可通行中焦之气,助脾胃运化。

  ④揉中脘

  操作方法:中脘穴位于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中点,每次用掌根旋转按揉50下。

  功效:此穴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目眩、耳鸣、痤疮、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有一定效果。

  ⑤按揉耳穴

  操作方法:家长可取患儿内分泌耳穴(位于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约距屏间切迹边缘0.2厘米处)、皮质下耳穴(位于对耳屏内侧面,同额点相对,内分泌穴旁)等进行按摩。

  功效:促进消化,调理脾胃。

  尝试六道药膳

  对于症状较轻的食积患儿,可以在儿科医师的指导下,对证选用药膳进行调理。

  ①山药粥

  原料:鲜山药100g,大米50g。

  做法:山药洗净切片,与大米同煮为粥。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及适应证:健脾消食。适用于脾虚患儿,表现为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大便稀溏等。

  ②胡萝卜粥

  原料:胡萝卜250g,大米50g。

  做法:胡萝卜洗净切片,与大米同煮为粥。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及适应证:宽中下气,消积导滞。适用于小儿积滞、消化不良,以实证为主者。

  ③白萝卜莲子粥

  原料:白萝卜250g,莲子(带心)10g,粳米50g。

  做法:白萝卜洗净切块,带心莲子洗净与粳米共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炖。待莲子熟烂,便可起锅。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及适应证:清热宽中下气。适用于食积夹热证,表现为消化不良、口舌红绛、大便干结、睡眠较差等。

  ④薏米小米粥

  原料:薏苡仁20g,小米50g。

  做法:薏苡仁、小米同煮为粥。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及适应证:健脾消食除湿。适用于小儿不思饮食、四肢乏力、肢体略浮肿、大便黏腻等症。

  ⑤鸡内金散

  原料:鸡内金适量。

  做法:鸡内金焙干研粉,每次2~3g,温开水送服。

  功效及适应证:消食化积,健脾止泻,涩精止遗,通淋化石。适用于小儿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等,还可用于治疗遗尿、遗精、石淋涩痛、胆胀胁痛。

  ⑥健脾消食蛋羹

  原料:山药15g,茯苓15g,莲子15g,山楂20g,麦芽15g,鸡内金30g,鸡蛋2个,酱油适量。

  做法:上药共磨成粉,每次取5g,加入2个鸡蛋,打散,蒸熟,加适量酱油调味即可。

  功效及适应证:养胃消食,健脾养神。适用于小儿食积兼有睡眠不安者。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