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则自己应用牵牛子治疗肠结顽疾的临床案例。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牵牛子
【发明】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燥药则泥膈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时珍诊其人体肥膏粱而多忧郁,日吐酸痰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非血燥比也。润剂留滞,硝黄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乃用牵牛末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觉肠结,一服就顺,亦不妨食,且复精爽。盖牵牛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入牵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减,三服而平。
这则病案是一位年过六十的宗室老妇人,一生受大便秘结困扰,常常十天左右才能解一次,而到临解时,则会肛门胀痛,疼痛欲裂,患者自述这种疼痛的程度甚至会超过生产时的痛苦。老妇人曾经服用过一些养血润燥的药物,但是会使胸膈阻塞,腹胀难受;若按照常规治疗方法服用硝黄通利之药则一点作用也不起。如此情形下病情耽误了三十余年,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痛苦。后来,患者请李时珍为其诊治,他见这位老妇人体态肥胖而观其面容多忧郁,询问病史了解到她每日能吐酸痰一碗多,胸部才觉得舒畅一些,说明她内火旺。李时珍分析认为,发生这种情况是三焦之气壅塞停滞所致,有升而无降,津液皆化痰饮故不能下行来滋润肠腑,并不是血燥。他认为治疗时用润剂留滞、硝黄入血分,不能化痰通气,所以病情无好转,用牵牛末皂荚膏可通利三焦痰饮,故而效果显著。此后这位老夫人只要肠结就服这种药,一服大便就通畅,也不妨碍饮食,慢慢精神也爽快得多了。
李时珍还用牵牛子治好了自己的外甥柳乔。柳乔平素喜好酒色,生病时下身胀痛,二便不通,以至于不能坐卧,站着呻吟了七天七夜。曾用通利之药不见效,于是派人请李时珍来,李时珍了解外甥的病情后,思索此病是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并不在肠与膀胱。于是他用栋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入牵牛子加倍水煎服,一剂药就使病情好转,三剂药服下病已然痊愈。
功效作用
牵牛子又名黑丑、白丑、黑牵牛、白牵牛、二丑、草金铃、金铃等,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秋末果实成熟、果壳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果壳杂质,晒干即得。临床应用中除了生品外,还有炒牵牛子等炮制品,生用力峻,炒用则缓其性。中医认为,牵牛子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能泄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主要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泻等。
牵牛子在中药泻下药里属峻下逐水类药物,有显著的泻下作用。早在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论》中就有关于牵牛子的记载,《药性论》称其“治痃癖气块,利大小便,除水气,虚肿,落胎”,《本草纲目》载其“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本草正义》载其“善泄湿热,通利水道,亦走大便”。李时珍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牵牛子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又云其可“达命门,走精隧”,认为其治疗“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得出了牵牛子治疗肠结有显效的结论,丰富了牵牛子的药性理论。
如今牛子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腹水肿胀,可配合攻下逐水药如甘遂、芫花、大戟等;治疗痰壅气滞、咳逆喘满,常与葶苈子、杏仁等同用;治疗虫积腹痛,常与槟榔、大黄等同用,对蛔虫、绦虫都有驱杀作用。
牵牛子为峻下的药品,少用则通大便,多用则泻下如水,且能利尿,故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腹水肿胀、二便不利及宿食积滞、大便秘结等症。至于用治痰壅气滞、咳逆喘满,则只宜暂用,不可久服。如属脾弱胃呆、气虚腹胀者,当以健脾补中为要,不宜用本品攻泻消积,克伐胃气。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牵牛子主要含树脂苷类化合物牵牛子苷,还含麦角醇、裸麦角碱、田麦角碱、麦角新碱等多种生物碱及脂肪油、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牵牛子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泻下、利尿、驱虫、兴奋子宫、抑菌、抗肿瘤、改善记忆等药理作用。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了8种含牵牛子的中成药,如一捻金、大黄清胃丸、山楂化滞丸、小二化食口服液、开胸顺气丸、木香槟榔丸、复方牛黄清胃丸、槟榔四消丸,这些药物在泻火通便、消食化滞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