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蓄势待发:中医药国际传播再出发
2021.08.31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做好新时代对外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中国特色、能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了中国智慧的中医药显然是重要抓手。中医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主动适应中医药国际传播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积极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充分释放中医药文化潜能,全力展现中国为世界提供公共健康产品的能力,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回顾过去:巧鉴针灸国际传播摸清中医药传播逻辑

  针灸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领头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中国文化中生命观和健康观的肯定。回溯20世纪70年代美国“针灸热”,对理解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媒介逻辑、理论内涵和新时代、新形势和新业态下立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在中美关系日渐缓和、文化接触日益增多的语境下,因《纽约时报》记者的一篇报道而掀起的针灸热迅速“借船出海”,在中外官—媒—民等多元传播主体共进下,以文化与传播为双焦点,共同讲好“针灸故事”,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针灸热”。

  彼时,几乎所有美国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都介绍过中国针灸。虽相关译介良莠不齐,但仍旧成功地引起了美国国内民众的关注与尝试,让当地受众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将针灸当时成功的国际传播放置于政治及文化的历史坐标之上和翻译学及传播学的跨学科视野之内,历时性地考察20世纪70年代美国各类媒体对针灸较为全面的译介和科学传播,系统性地廓清“针灸热”产生的国际语境、中美医学界的良性互动、美国报纸、期刊等大众媒体对针灸的叙事框架和形象构建等,继而总结提炼出彼时美国媒体对针灸的话语表达和传播规律,进而深度重构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理论的逻辑与进路,***终提升中国在中医药话语体系中的主导权和中医药在世界医学体系中的话语权,这对于中药、推拿、气功等的海外传播同样具有重要启示。

  如今,针灸为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所熟知,仅美国就有40多个州以立法形式承认了其合法地位。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共同出席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体现了国家“以针带药”带动中医药全面走向世界的传播策略。中国应在总结针灸成功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拓宽对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认知边界,深度重构中医药国际传播生态格局,积极推进中医药外交,通过为世界提供公共健康产品和中国药方,树立维护世界人民健康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增强中医药的整体海外传播效果。

  围绕现在:稳推体制机制改革,扫清各类传播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系列利于中医药改革发展和国际传播的政策措施频频出台,加速了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了中西医话语体系的互鉴互通。相关主管部门迅速把握了中医药传播的大局与大势,及时打破了可能困扰中医药国内和国际化发展的各类瓶颈,进一步有效盘活了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的体制机制。

  例如,对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了《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首先将国内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上日程,鼓励各级各类主体积极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做好中医药的宣传工作,创设了有益于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国内环境。对外,一方面中国政府利用上合组织国家传统医学论坛,与吉尔吉斯共和国等国签署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与俄罗斯等建立合作中医药中心,加深了与其他国家在传统医学方面的临床应用、学术研究、产业发展等的合作交流,也为进一步发挥传统医学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在中医药对外贸易上下功夫,深化各个部门在中医药出口方面的协作。如近期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从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18条具体措施,为全力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的建设,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

  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国内良好的发展和传播环境,中国与各国政府间对话所带来的中医药产品出口、医疗服务输出、产业发展等合作机遇,将为中医药进入相关国家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扫清路障,为中医药日益增强国际的影响力插上翅膀。

  着眼未来:善搭国际传播体系厘清对外传播进路

  中国此前确定的先内后外、以外促内、先文后理、先非(即非药物疗法)后药、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先民后“官”、以民促“官”这一“六先六后”工作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政府也搭建起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积极推动了各类中医药中心和基地建设、中医药产品国际市场标准化体系构建等,着实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但显而易见的是,在中医药国际传播这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中,政府已无法再继续扮演单一的传播主体的角色,传播主体的开放与多元已成定势。中医药国际传播既需要政府积极引导,逐步从台前走到幕后,又需要打造、利用好民间舆论场,让包括中医药相关行业学会、中医药高校和中医药企业在内的各类传播主体走向台前,积极作为,在中外医药文化交流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中医药各类对外传播主体应是国际传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内加强对接与沟通,增强良性互动与协作,对外有序竞争,共同为全球健康事业提供中国药方。未来传播进路中,政府仍占主导地位,拟定传播战略和政策引导,加强政府间的对话与协调;中医药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及医院须主动作为,在融通中外医学学术话语体系和提供高认可度的产品和医疗服务上下功夫;此外,积极利用好国际组织、国际媒体和海外中医药从业人员等外部力量,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唯有在不断总结既有经验的基础上,用“大传播”的思维统筹各个传播主体,才能更好地再出发,将中医药全面推向全世界。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