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三型”人才
2021.07.26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将中医经典教育贯穿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院校教育和毕业后继续教育相衔接,增强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努力培养具有“中医药文化底蕴”的传承型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体系尚未健全,导致一些中医药经典理论无法向世界准确传递和精准展示,促使我们以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培养标准型中医药人才。

  •将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新形势下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培养智能型中医药人才,将为新一轮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带来机遇。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这一重要指示,符合新时代中医药发展形势和规律,闪现着中医药内容改革、形式创新的光辉,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为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全体中医药人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基本遵循。为深入贯彻落实好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笔者认为,需要我们中医药工作者“三步走”:在内容上通过“中医药经典等级考试”为载体,抓好中医药精华的传承;在形式上通过“国际标准化”,确保中医药文化能够“守正”传播;以新兴人工智能技术(AI)为中医药增新赋能,推动中医药内容和形式的双提升、双促进。通过三项改革发力,努力培养出符合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传承型、标准型、智能型”的“三型”人才。

  以落实和完善全国中医药经典等级考试制度为切入点,合力培养传承型中医药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这一举措是贯彻落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的体现,势必将中医经典教育贯穿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院校教育和毕业后继续教育相衔接,增强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作为中医药工作者,应清晰认识到这一举措的重要意义,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努力培养具有“中医药文化底蕴”的传承型中医药人才。

  一是中医药经典等级考试是促进中医药教育回归经典的有效方式。中医药经典就是中医药精华所在,它是中医学的根源与智慧结晶,成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支柱,学习和掌握中医药经典,对于中医药类人才培养非常关键,甚至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底线。目前,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有些学生往往无法平衡西医学体系与中医学体系的关系,对入门难、理论深奥的中医经典学习兴趣不高,学校督促手段有限,致使学生经典濡养不足,缺乏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临证辨治思维,运用古人智慧乏力,不能以中医药经典固本培元。为了回溯中医本源,深入研究传统医药几千年积累的理论精髓,培养合格中医人才,辽宁中医药大学多年来以中医药经典教育为主体,从中医药经典等级考试、中医药文化传播等多维度开展中医经典教学改革与探索,努力将中医药经典融入医学生血脉,为落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开辟了教学路径,提供了坚实保证。

  二是地方教育改革要为中医药经典等级考试制度建立提供先行先试服务。中医药经典等级考试是中医药教育改革方向,需要地方教育实践配合国家提供改革样本。如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广泛实施《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借鉴国家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制度,改革完善等级考试管理办法,制定奖励政策,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从单纯诵读向理解运用提升,提倡“读经典”“做临床”学习目的,强调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辅相成,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践行“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理念,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三是在教材编写上加大中医药经典比例和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教科书式”执法、“教科书式”开车、“教科书式”谈判等,这些“教科书式”,成为人们心中的标准和示范,受到尊崇和推行。我们信奉教科书,因为教科书传播的内容都是示范、都是精华,规范人们的行为,教人们如何去做。由此可见,教科书就是精华,如何传承中医药精华,首要看教材如何改,如何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这不仅为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教材编写指出了方向,对教科书“传承精华”寄予了厚望,使教材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之重任、传承中医药精华之使命。

  面对新时代赋予教材编写的这一新课题,需要我们的中医药教材在编写中多关照中医药经典,从经典中提炼精华,甚至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有利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养料、养分”。同时,收集和整理一些中医药院校长期以来在内部编纂使用的中医药特色教材,不仅促进校际“压箱底宝物”融合交流,而且通过编辑整理、凝练提升再到公开出版,可以造福更多的人。如辽宁中医药大学多年前就使用特色教材开设了医学典籍选读选讲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大讲堂”“名医名课”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这一改革探索中,一些特色教材功不可没,蕴含中医药经典魅力和中华文化濡养优势,让学生非常感兴趣、非常受益,教学效果明显。

  此外,中医药教材编写也应关照中小学生和社会大众层面,以中医药文化经典为基,编写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书籍,促进“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精神的落实,和完成面向百姓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使命。还有,教材编写也应关注时疫,如深挖中医药经典,组织编写防治新冠肺炎的书籍,为在百姓中传承中医药精华助力。

  以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培养标准型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与应用使其备受瞩目,然而由于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体系尚未健全,导致一些中医药经典理论无法向世界准确传递和精准展示。加之世界各地民众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差异,对中医药认知参差不齐,使中医药在接受广度上有所限制,这些都阻碍了中医药以及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步伐。为破此局,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强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政府部门对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力度。如在国家和地方,设置专(兼)职管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政府机构;重点扶持和建设中医药标准化学科和项目;建立国家中医药专门翻译与师资培训基地,强化中医药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二是引导和鼓励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标准化专业。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要从源头,也就是从中医学子抓起,依托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试验区,创新和拓宽现有教育思路与模式,大胆尝试、敢于尝试。如加大对中医药标准化专业及人才培养工作力度,选择一所或几所院校作为试办中医药标准化专业的试点院校,逐步积累办学经验,以在全国推开。通过提高中医药标准化专业建设质量,达到提高世界中医药教育化质量的目的,为中医药理论精华与实践精髓传承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以文化为纽带助推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文化交流***容易被世界各地民众所接受,是实现人类文明繁荣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古丝绸之路就成功开辟了中国与欧亚非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同时搭建了沟通东西方文化文明的桥梁。鉴于此,我们中医药人要抢抓当前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以文化搭台,促“标准”唱戏,将中医经典教学、中医药文化与我国其他传统***文化打包,在世界各地开展学术交流,讲好中医药故事,让各国民众更广泛地受益于中医药健康服务,进而以中医药文化之力助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保持我国中医药话语权的***地位和优势,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

  聚焦人工智能研究,大力培养智能型中医药人才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是研究和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之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兴技术科学。目前,我国AI技术逐步向多领域渗透,取得的成效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将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新形势下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新一轮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带来机遇。

  一是要以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挖掘和分析中医药数据。中医药是经过千百年的理论总结与实践验证凝练出来的精髓,在中医药教育中经验的积累与分析尤为重要。当前,中医药数据挖掘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古籍的检索和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整理中。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已经完成对中医疾病病名、证候、中药药名、方剂名等的标准构建。但是面对中医药数据的复杂性,传统的统计分析工具和简单的数据挖掘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中医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需要人工智能对大数据进一步进行分析和处理。将众多中医古籍、临床资料数字化,大力挖掘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形成经验,辅助教育与临床诊疗工作,为传统中医药赋予新时代元素。

  二是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升级中医药教育教学系统。将AI技术用于中医药教学,申办中医人工智能专业,研究开发中医药教育学习系统,形成中医药教学预测分析、虚拟现实、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聊天机器人等新型学习模式;形成中医药知识图谱、病案数据的认知计算,准确客观地还原医生的处方用药规律,较好地总结中医学术经验,缩短中医药人才成长周期,提高中医药在国际教育中的传承效率。

  三是以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和推动中医药经典理论进入生产生活实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中医药经典理论,是中医药人坚守并付诸实践的中医药发展规律,这正是中医药的特色及优势所在,千百年来仅限于教学传承,而人工智能兴起,为诸如此类的中医药经典理论更好地融入生产生活实践提供了无限可能。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抽象中医药经典理论渗透到人们健康生活的真实体会中,从养生保健、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全方位提供健康服务,使世界中医药教育更生动具体,让世界人民充分感受到中医药带来的健康幸福感。如以中医药大学牵头,与企业共建中医人工智能装备研究所和中医人工智能装备制造基地,承办全国中医人工智能装备高峰论坛,旨在通过研发中医人工智能设备践行医工融合、防治融合的重要举措,致力于以人工智能装备中医健康服务业,让更多人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

  欲求创新发展,唯务人才之兴替。做大做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我们需要以经典传承作为中医药事业之风,以中医药标准化、智能化作为中医药事业之翼,同频共振,翼动风随,努力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培育“传承型、标准型、智能型”新型中医药人才,更好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中医药人才培养之盛况,向建党百年献礼。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