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一个兼具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出发,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目前,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需要多策并举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的胜利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彻底消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会随着***贫困的消除而消失。中医药扶贫在预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保障脱贫人群的健康权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巩固中医药健康扶贫成果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加强中医药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中不可或缺,是维护人民健康权益的重要保障。人民群众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人民群众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乡村走向振兴发展。中医药是服务人民健康、防病治病的宝贵资源,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中,中医药的作用不可替代。当前我国大部分脱贫地区医疗资源有限、医疗条件简陋,无法提供复杂的诊疗服务,但是,因为中医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中医药服务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诊疗过程便捷、看诊方式多样、地点灵活,大部分脱贫地区的村卫生室都配备有中医师或具备中医行医经验的乡村医生。同时,我国脱贫地区大多集中在边远山区,部分中药资源可直接从自然中获得,因此使用中药治疗疾病可以降低医疗成本,有效减轻脱贫人口的经济负担。由此,中医药服务在脱贫地区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中医药是预防“因病致贫”的重要防线,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优势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在中医药助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甘肃、湖北、贵州、云南、吉林等多地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和中药产业发展扶贫模式,有效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为中医药高质量特色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发挥中医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供了更大空间。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发挥中医药扶贫的作用,依托中药材产业发展新平台,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中医药扶贫是国家健康扶贫的重要方式,是夯实乡村振兴健康基础的抓手。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追求,也是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疾病是脱贫人口***的“拦路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硬骨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滞后,农村人口健康水平普遍不及城镇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中医药扶贫是健康扶贫的重要方式,旨在聚焦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维护贫困人口健康权益,也为脱贫人口就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筑牢健康基础。
中医药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中的短板
相关制度设计衔接性不够。乡村振兴涉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方面内容,加强中医药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赖于完善的制度设计与合理安排。相对于一般脱贫地区,已脱贫的“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在加强中医药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中医药扶贫成果等方面制度构建尚不完善,尚未形成实现脱贫攻坚政策向乡村振兴政策平稳发展的长效政策。
中医药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力不足。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和根本途径。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改变乡村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物质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中医药产业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健康扶贫的富民产业,也是绿色可持续的生态产业,在产业发展脱贫中优势显著。目前我国中药材的质量普遍较好,但依然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由于脱贫地区资源环境和区位条件限制等因素,导致脱贫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缓慢,就业渠道狭窄。中药材具有农产品和药品的双重属性,自然条件限制导致邻近地区中药材种植缺乏规模化和规范化、同质化竞争激烈,中医药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力不足。
中医药健康理念传播覆盖有限。健康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医药在维护国民健康方面优势突出。健康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体现在未病先防的理念上。中医健康教育是中医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医健康教育是中医药扶贫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广泛传播和应用是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与作用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中医药健康理念并未完全普及,传统中医药所包含的治未病理念、动态生命观、养生理论与实践等观点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并不能完全适应,普通人民群众对于中医的理解和认识不足,进而导致中医药健康理念难以广泛传播和覆盖,使脱贫人口应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能力相对有限。
中医药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保障政策机制,巩固中医药扶贫成果。从政策、制度、人员等多方面,多层次给予机制保障,坚持调动广大脱贫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长效稳定脱贫内生动力。在具体制度设计方面,脱贫地区要在积极总结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将脱贫攻坚中有效的政策机制化、长效化,将脱贫攻坚形成的治理体系在创新转化的基础上运用于乡村振兴,加强中医药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脱贫人口动态监测系统,根据脱贫人口身体状况,在脱贫地区设立国家和地方中医药扶贫专项资金,保障脱贫人口大病、重病、兜底保障。
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构建以中药材种植、中药产业发展、健康养生为核心的产业链,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中医药产业研究和开发,构建特色中医药种植产业、中医药品加工、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链,提升脱贫地区中医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二是依托区域优势,发挥特色品牌,打造精品产业,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绿色化、优质化,打造“一村一品”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质量。三是建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能力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专科建设与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药产业发展等多维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手机APP与国家中药材大数据平台比对分析,健全中药材质量管理可追溯系统,助力脱贫地区中医药产业实现差异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四是与企业和高校共同建立科研工作站,支持企业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构建“企业+基地+脱贫户”“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的中医药扶贫模式,进一步打通销售流通环节,加快中药材产业“走出去”,切实帮助种植户增收致富。
强化中医药人才储备,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脱贫人口是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主体,乡土人才是传授实用技能的可靠力量,要注重培养当地的中医药人才和职业农民。以人才为核心,发挥中医药优势,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切入点,因势因地制宜,加强农民中医药种植、加工技术培训,使脱贫人口掌握稳定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定期举办中药材种植、加工培训班,系列线上专题辅导讲座,不断提高中药材种植户、加工企业负责人的专业素质。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培训项目,培训中医药科技人才和科技示范户,并通过以户带户、以人带人的方式,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与示范作用,增强中医药扶贫人才的辐射能力。加强对脱贫地区乡村医生培训,为乡村骨干中医师和卫生技术人员提供中医基础理论、特色适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课程,在省、市级中医医院进行全脱产集中培训,开展乡镇和村级中医药师承继承人能力提升项目,对部分***基层中医师进行全脱产培训,补齐脱贫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短板、服务能力短板和健康促进短板,减少疾病发生,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完善脱贫地区人才引进机制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开发宏观调控机制,引导人才向重点支柱产业集聚,向人才缺口领域转移,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局面。
加强中医药健康教育,树立“大健康”理念。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普及中医药文化要建立中医药文化平台、畅通中医药文化普及路径、传播中医药健康理念。在中医药知识方面,依托脱贫地区医院、学校、机关等单位和农村图书馆,增加中医药科普读物,在农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普及中医保健知识和“大健康”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服务方面,依托大学优质师资力量,定期邀请有关专家举办系列线上、线下专题讲座,在农村地区普及推广中医养生活动,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重大健康问题和健康风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农民对自身健康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预防。在中医健康教育方面,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校园,组织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意识,增进社会对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的认知、认同,营造全社会更加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