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中医教育的思考
2021.06.2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西医学习中医,简称“西学中”,是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模式。近70年的实践证明,“西学中”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其催生了许多医学大家,如唐由之、陆广莘等国医大师,陈可冀、沈自尹、李连达、吴咸中等院士,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西学中”不仅是临床实际的需要,而且对于促进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发展以及传承中华文化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中医教育是“西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西医结合教育思想的体现,本文将从政策、意义与现状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中西医结合是在党的引领下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思想由来已久,中医学泰斗张锡纯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衷中参西”是张锡纯的重要学术思想,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就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衷中参西”强调中医要学习西医,而大力推崇西医学习中医的是毛泽东主席,“西学中”也是在毛主席的亲自支持下形成的医学教育模式。

  1954年,中央对《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作批示:“当前***为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要鼓励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西医加入到整理祖国医学遗产的队伍中来,并且要和中医加强合作。”在此批示的指导下,1955年,卫生部组织的西学中在职研究班以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相继开班,“西学中”从此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毛主席大力支持“西学中”,不仅是当时医疗卫生实情的需要,更是文化和政治层面上的需要。

  如今,国家已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教育。2017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同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也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同时,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发布《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其提出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必须安排适当的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的相关课程。然而,这里提到的是传统医学的相关课程,并没有明确指出是中医学的课程。2020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2020年11月26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布教高〔2020〕6号文件,对此进行更详细地规划:“2021级起,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增加课程学时。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中医基础与适宜技术必修课程。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应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至此,中医药课程正式广泛进入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课程。

  “西学中”是健康服务、医学发展以及文化传承的需要

  “西学中”是提供较好医疗服务的需要。西医医护人员使用中成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的情况非常普遍。西医医护人员没有较系统地学过中医药知识,使得西医医院中成药和中医适宜技术滥用的现象较普遍。因此,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学习一定的中医药知识,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而且,中医药知识对于基层医生是非常必要的。2016年,国家制定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指出:“对在职在岗以西医药知识为主的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临床类别医师等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规范和提高其运用中医药诊疗知识、技术方法处理基层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鼓励基层西医人员提供中医药服务。”可见,中医药服务是基层全科医生必备的医疗服务能力。

  “西学中”是促进医学发展的需要。西医学和中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取长补短才能发挥***效应。屠呦呦在诺贝尔奖的颁奖礼上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青蒿素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之一,它是中西医结合优势的较好体现。西医学以微观、循证和技术为基础,中医学要注重使用现代医学的技术方法解释中医药的原理。中医学在治未病、慢病调理与养生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西医学要注重学习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以及运用中医药提供医疗服务的技术。不仅如此,中医药对于抗击突发的疫情也有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给予中医药高度评价:“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西医学者善于使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以及科学研究方法,他们来挖掘中医药这个伟大的宝库,必然会发现诸多可以推动医学发展的成果。

  “西学中”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西医不仅可学习中医的特色理论和技术,还能学习蕴藏在中医药里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基础。中医学不仅是一种医学,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外科学家汤钊猷认为“西学中”的“中”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中医药,其二是中华文化。“西学中”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其带来的深刻影响远不止于在促进医学发展上,更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与高度自信上。

  临床医学本科院校中医类课程的开设现状、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中开展中医学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全国140所设立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共开设中医类课程334门,每个高校平均开设2.4门中医课程。其中必修课共268门,每个高校平均开设1.9门中医必修课程;选修课共66门,每个高校平均开设0.5门中医选修课程。中医类课程平均有49.5个学时,其中必修课平均有53.8个学时,选修课平均有34.1个学时。

  目前临床医学本科院校的中医类课程存在4个主要问题:1.课程名称混乱,重叠、雷同的课程名称比较多,如《针灸学》《针灸推拿学》《针灸与推拿学》《中医及针灸学》《针灸理疗学》《针灸推拿实验学》等;2.中医必修课的课程定位不清晰,不同院校开设的必修课差异较大,如有《中医学基础》《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学概论》等不同的必修课;3.必修课学时有待提高,目前临床专业中医类必修课的平均学时只有53.8个学时,这远达不到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系统了解中医的教学目的;4.选修课门类、数量不多,而且选修课学时过低,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平均开设0.5门中医选修课程且选修课平均只有34.1个学时。

  针对以上问题,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组织编写临床医学类专业中医药课程的规范教材,构建适应临床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中医药课程教材体系,为系统构建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医学本科院校开设中医类课程可采用“1+X”的模式。“1”指1门必修课,可将《中医学概论》作为必修课,这门课程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可以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生理观、病理观、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养生和防治原则以及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知识。《中医学概论》至少要达到80个基本学时,这样方能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较系统地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X”为多门选修课,每门选修课16~32个学时。选修课的开设一定要个性化、多样化,根据学校特色以及办学目标灵活地开设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程,如《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中医养生学》《中医药膳学》《中医适宜技术》《临床中成药》等。“西学中”的目的是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医、相信中医,甚至对中医产生兴趣而来进一步深层次学习中医、研究中医或从事中医药相关工作。

  总之,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中医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仅能使本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知识,还能帮助本专业学生借鉴中医药特色理论与技术开展临床与科研工作,这必将促进两种医学的发展。而且,中医药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情怀与丰富的传统文化,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教育,可使他们深切感受大医精诚的中医情怀与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类课程是将传统医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现代文化融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这本身也是课程思政教育思想的体现,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