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读经典、做临床”提出以来,中医经典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高,全国各省市掀起了中医经典学习的热潮。然而临床中医师仍面临经典掌握不足、临床疗效下降、经典理论与临床应用无法有效衔接的现实问题。如何才能切实帮助临床医生突破经典学习瓶颈、有效解决这些问题?201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胡镜清与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岷,共同想了这样一个好办法——邀请全国中医经典理论研究学者,以江苏省为试点,为全省临床中医师开展经典巡讲,传授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经验。
2019年5月30日,“江苏省中医经典巡讲”正式启动,这一讲就历经了6个月,举办7站,跨越13个城市,25名中医经典专家累计授课106场次,参加学员高达3000人!巡讲活动中,授课专家为学员们深入解析《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篇章,口传心授经典机要与临床心悟,并就典型医案进行讲解与研讨,获得现场学员的强烈欢迎和热烈反响。巡讲活动中,有学员反馈自己也曾多次翻阅并熟记《内经》《伤寒论》的经典理论,但临床疗效却不见提高,究其原因是没有名师指点,缺少像此次巡讲这种带、帮、学的路径,许多基层人员都有这种困扰,希望可以多次集中培训。
开展临床中医师经典学习需求的问卷调查
为更准确地了解临床医生的经典学习水平并把握他们经典学习的实际需求,建立中医经典强化学习和应用的长效机制,开展了与巡讲活动同步临床中医师经典学习需求的问卷调查。因此,活动在取得了可喜效果的同时,也深入了解到了临床医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切实的需求。
活动前经过多轮的设计和讨论,问卷***终制作完成,重点关注临床医师中医经典学习应用情况、不同临床医师群体的具体学习需求等问题。包括临床医师一般情况、中医经典理论掌握及运用情况、对中医经典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对中医经典培训的具体需求、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等5个方面17个项目的观察。
2019年5月~11月,对江苏省7站13个城市参与经典巡讲的2962名临床医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962份,收回有效问卷2380份,经严格数据清洗和处理后,共纳入2354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
参与问卷调查的临床医师来源及分布
在所有参与巡讲问卷调查的医生中,南京站巡讲225人(9.6%),苏州站巡讲258人(11.0%),徐州站巡讲521人(22.1%),淮安站巡讲227人(9.6%),南通站巡讲421人(17.9%),扬州站巡讲308人(13.1%),无锡站巡讲394人(16.7%)。
其中男性1219名,女性1135名;年龄方面,31岁~40岁、41~50岁年龄段的医生人数***多,占80%以上。学历方面,60%医生的学历水平为本科,24%医生学历水平为硕士,4.8%医生具有博士学位;职称方面,住院医师339(14.4%),主治医师1074(45.6%),副主任医师696(29.6%),主任医师245(10.4%),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构成参与调查的医生主体。工作单位方面,73%的医生来自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中医医院,8%来自综合性医院,其余来自社区医院、专科医院以及民营门诊等。
临床中医师学习经典的主观意愿强烈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基本所有参与调查的临床医生都认可中医经典的重要性,87.8%认为学习中医经典很有必要,高达92.9%的医生愿意参与中医经典学习培训,均认可中医经典对于启悟中医思维、加深中医认识、提升临床疗效均有重要作用。可见临床中医师学习经典的主观意愿普遍强烈,在广大临床中医师群体中,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深入学习有着广泛需求。
问卷中“经典理论水平”一项内容,要求医师对本人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分为“好”“一般”“有差距”“差距很大”四个等级。数据显示,只有183人(7.8%)认为自己的经典理论水平好,628人(26.7%)认为自己水平一般,而高达1069(45.4%)的医生认为自己的经典理论水平有差距,甚至有474人(20.1%)认为自己经典理论水平差距很大,亟需系统深入学习经典。
问卷中“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经典理论的情况”一项内容,为医师对本人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进行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基本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分为“很多”“一般”“较少”“没有”4个等级。其中只有535人(22.7%)认为自己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很多,接近半数的医生,1165人(49.5%)认为自己临床应用中医经典理论情况一般,而有621人(26.4%)临床较少运用经典理论,还有少数医生33(1.4%)临床基本不运用中医经典理论。
虽然绝大多数临床医师能够认识中医经典理论的重要性,也具有继续学习和钻研中医经典理论的积极性,熟谙中医经典并有效应用于临床诊疗的中医师为数不多,临床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及中医经典方的实际情况不甚乐观。
分析影响经典理论水平及临床应用的因素
在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解后,我们进一步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探索性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学历、职称的临床医师在中医经典理论水平及临床运用经典理论情况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方面,51岁以上临床医师中,自我评价理论水平较好的人数、理论水平尚可的人数在组内占比较高;在学历方面,博士研究生中,理论水平尚可的人数多于理论水平有差距的人数;在职称方面,主任医师中理论水平较好的人数比例明显升高,理论水平尚可的人数多于理论水平有差距的人数。这说明,年龄、学历、职称,都与经典理论水平及临床应用经典情况有关,年龄大、学历高、职称高的临床医生的经典理论学习水平及临床应用情况要更高。
关于经典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临床医师认为培训老师理论水平、培训课程是否合理***为重要,即***师资和优质经典培训课程是临床医师学习经典的***重要需求之一。这与此前上海、福建的两项研究结果相似,认为***师资的缺乏导致中医经典教学难以长期有效开展;中医经典理论课程内容设置较少,导致对中医经典深入学习和交流探讨不够深入。因此,应呼吁为中医临床医师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创造条件,如定期聘请高水平的、对经典著作理解深刻、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座。
就中医经典学习培训方式,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短期脱产学习、利用周末时间均是临床医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大部分医师倾向于经典学习班跨度应比较长,三个月以下或半年以下是医师选择***多的时间跨度。每期学习时间为2天或更长,是临床医师易于接受的学习强度。
关于经典培训的具体内容及学习影响因素,中医方证领会、中医辨证应用、中医基本思维及中医立法应用等内容均是临床医师关注和需求的方面,频数比基本均等,没有明显的侧重。中医四大经典、名医医案及专科经典是临床医师期望较高的讲授类别。授课方式上,大家更多地选择案例探究、专家讲读等具有实践性、解读专业性更高的方式。
提出经典培训提升临床能力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认为临床中医师学习经典的主观意愿普遍强烈,但熟谙中医理论并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临床医师人数不多,缺少***师资力量和优质经典学习课程是经典学习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各级医院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医师是在一线解决民众疾病痛苦、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主力军,如何通过经典培训的形式帮助他们有效获得和提升临床所需的能力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结合上述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3点建议:
注重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读经典不仅在于掌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在于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掌握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能运用中医临床思维去分析、解决临证中遇到的问题。中医经典培训应加强临床医师理论学习,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多注重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帮助临床医师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建立临证思维。逐渐形成以中医理论和思维指导临床实际工作,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学习不断深入的良性循环模式。
建立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工作者的长期合作
加强中医理论与临床的衔接,重点在于加强中医理论研究人员与临床工作者的沟通。值得提倡建立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工作者的长期合作模式,如在临床医院或者科室建立中医理论研究部门或课堂,开展针对具体疾病或疑难疾病的会诊教学,聘请理论研究者尤其是在业内具有良好口碑和公认度的***研究者,长期为临床单位或临床医师开展系列的培训课程或讲座,为临床医师提供长期、持续的***师资和优质培训内容。
因人施教,增加培训内容丰富性
针对不同年龄、学历、职称的人员需求,给出分类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动态调查临床医师对培训班的跨度、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的需求情况,按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如现场培训班,经典系列的培训跨度可以3个月到6个月,每次培训时间2天,可以利用周末或短期脱产学习,授课方式选择案例探索式、专家讲读式等实践性、专业性较高的方式等。同时,在网络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培训方式及途径也应继续优化,增加网络课堂等新型培训形式和平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批中医经典功底深厚,临床水平过关,并且乐于分享和传授个人临证经验与体会的临床医师,这些医师不仅能够提高周围医师群体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也很有可能成为日后的***师资,让我们看到了中医传承的力量和魅力。
实践—理论—再实践模式,会使临床医师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不断提高,应对临床病证的能力大大增强。目前临床医师学习和掌握中医经典理论水平以及临床有效运用经典理论及方药的情况仍不够理想,通过了解临床医师对中医经典学习和培训的具体需求,改进中医经典培训的方式,希望能够使中医经典培训在帮助临床医师加强理论素养,提高临床水平的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中医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