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落荒坡艳若霞,无花名分胜名花。农夫脚下杂俗贱,食客盘中色味佳。飘似舞,絮如纱,秋来志趣向天涯。献身喜作医人药,无意芳名遍万家。”这是当代诗人左河水赞美蒲公英的诗作。
蒲公英不但是营养丰富的菜蔬,而且具有多种养生和药用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定是亦蔬亦药的品种,卫生部还将其列入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蒲公英多为野生,常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现也有人工栽种。其适应能力极强,在我国分布广泛。
蒲公英药用,始载于唐代的《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本草纲目》将其列入了《菜部》。清代名医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亦明言蒲公英“嫩可为蔬,老则入药” 。常取其全草,于春夏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鲜用或干燥后使用。蒲公英春季生发,嫩草、幼草口感清脆爽嫩,对人体无毒害,向来被作为“野菜”食用,为春季时鲜,很受人们的青睐。
蒲公英的功效和作用
蒲公英化学成分复杂,既有丰富的营养素,又有诸多的活性成分,为其成为药食两用物品奠定了良好基础。据测定,每100克鲜蒲公英含水分84.0克、蛋白质4.8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5.0克、膳食纤维2.1克、胡萝卜素7.35毫克、维生素B10.03毫克、维生素B20.39毫克、维生素C47.0毫克、尼克酸1.9毫克、钙216.0毫克、磷9.3毫克、铁10.2毫克。研究证实,蒲公英的活性成分主要有黄酮类、萜类、酚酸类、蒲公英色素、植物甾醇类、倍半萜内酯类和香豆素类等。
中医认为,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平微寒,主归肝、胃、肾经,无毒。蒲公英功效很多,可概括为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清胃止痛,疏肝清热、利湿退黄,清肺止咳、利尿通淋,以及益精补肾、乌发健骨等五方面。其中在对于胃疾的治疗方面,国医大师周信有先生认为萎缩性胃炎患者多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而蒲公英可有效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所以在其创立的治疗萎缩性胃炎的验方“益胃平萎汤”中即应用了蒲公英。近代名医张锡纯很推崇蒲公英。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蒲公英汤”位列眼科七方之首,方取鲜蒲公英一味,根叶茎花都用上,若无鲜者用干者减半代替,煎汤两大碗,一碗喝掉,另一碗趁热熏洗眼睛。张锡纯感叹道:“使人皆知其(蒲公英)治眼疾,如此神效,天下无瞽目之人矣。”
现代对蒲公英做了深入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抑杀细菌、病毒、真菌,降血糖、降血脂,保护肠胃、保肝利胆,通利小便、通利妇女乳汁,以及免疫促进与调节等六方面的作用。
蒲公英味苦,性稍寒,用量过大常出现缓泻作用。因此,阳虚体质者、感受外寒的患者,以及脾胃虚寒者均应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