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学校“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中医观”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辑释的《习近平方略 扶正祛邪 标本兼治——读懂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中医观”》为蓝本,将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中医观”等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开展了一场中医思政元素进课堂的生动实践。
人手一册 认真研读
2020年7月,学院印发了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辑释的《习近平方略 扶正祛邪 标本兼治——读懂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中医观”》一书,全院教师人手一册,在假期间认真研读。并制定了《关于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中医观”进课堂的实施办法》,明确提出了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等,要求老师们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结合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专业问题等内容,将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中医观”等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书辑录了总书记21篇重要讲话,阐释了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熔铸的中医理念、引用的中医术语、运用的中医妙语,彰显了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和对中医药文化内涵哲学理念的深度掌握。老师们通过认真研读和深刻领会,在课堂教学中活学活用,深度挖掘各课程蕴含的“中医观”精神,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了广大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
结合专业 活学活用
中西医结合内科教研室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中医、西医发挥各自优势和互相补充的特点,课程上强调中医药科学论、中医药优势论和中西医并重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学之所以能历尽千年而不衰,能够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守住了中医学调和致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只有守正,中医学才能实现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中医学的创新主张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和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等,强调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中医学的守正创新强调以中医为主导和本体,以西医及现代科学为支持,推动中医药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中医观念和意识,包括中医整体观,天人合一的理念,病证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等;同时指出目前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医药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杏林学子们要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
中西医结合外科教研室老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知识内容,将习近平 “中医观”应用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思政教育中,树立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自信。从绪论开始,在讲解中医外科发展历史时适当加入名医事迹,通过历史上的医家故事,引发学生对这些伟大医家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运用麻沸散给病人剔骨疗伤,比西医发明麻醉药早3000多年。在讲授中医外科诊疗技术时,加入中医外科古籍、医案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临床各论系统疾病的教学中,比较中医和西医在病因病机认识上的异同,补充中医基础实验研究方面的成果,证明中医西医理论不是互斥的,中医西医可以协调发展。在疾病治疗方面,着重介绍在外科领域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病种,突出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医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在临床实践与医院见习阶段,通过临床病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中医药在外科各个科室的使用情况、中医在外科疾病治疗上确切的疗效及独特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教研室老师们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在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的授课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与学科自信,指出中医独特的健康观,正在为人们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例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考,中医药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针对其中五官科的优势病种如血灌瞳神、视瞻昏渺、小儿急乳蛾等,适当增加授课时长、丰富授课内容与形式、拓展课外学习资料,从理法方药讲透中医认识这些疾病具体优势所在。让学生体会到专业自信与学科自信不是简单的喊口号,而是建立在经过了数以万计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验之上。其次,教师们从多年临床实践出发,强调中医药在眼科角膜病、眼底病的治疗作用,在眼科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作用,在解除以激素为主治疗疾病产生的药物副作用的效果;同时根据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理念,在眼科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如反复发作的睑腺炎等引入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强调脾胃的调理,饮食的均衡;在眼科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中,强调科学锻炼,食药结合,有效预防。在耳鼻喉科学课程教学中,为了能充分和学生交流和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和思考,启迪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理论讲授时主要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在设计病例时同时考虑思政融合,注意指导学生了解诊疗的具体模式和形成诊疗思维,同时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位”,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教研室老师们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临床教学中,时刻引导学生们树立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优势的认识。在妇科许多常见病如月经不调、妇科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肌瘤、先兆流产、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不孕及试管助孕的患者日益增多,在这一领域中医介入的力度和深度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教与学中,教研室老师们注重将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中医观”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以师生讨论互动的方式,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堂课从手术机器人视频开篇,通过学生对人工智能热点话题的讨论,进一步提出医生与机器人的区别——医生给予患者的人文关怀,更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自我思考“怎样才能成为受患者尊重信任的医生”,以此树立学生正确的医德医风。在全程教学尤其是疾病各论教学中,讲到对妇科疑难病症的防治时,往往会补充介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突出中医妇科在调经、不孕等方面的优势,并结合当前国内外中医形势政策等分析,以此树立学生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专业自信。
科研方法与循证医学教研室将习总书记“中医观”全程、全方面地融入教学,立足中医教育本位,通过挖掘循证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等课程各章节中的思政元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融入总书记“中医观”,***终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如在循证医学的***章总论中引入神农案例,通过讲解神农尝百草,使学生领会家国情怀、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讲解循证医学之父David Sackett事迹,使学生领会坚韧、乐观、追求真理、终身学习的态度;讲解循证医学概念演变发展,使学生理解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的学术追求。在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中,实施立德教育,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在教授卫生统计学课程时,将数据分析与中医内容相结合。治疗疾病要辨证施治,每种疾病都有可能存在多种有效治疗手段,有时候需要联合用药来提高疗效,如目前大多数疾病的治疗,均有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疗法,如何客观评价各种疗法的疗效?在统计学上可采用2×2析因设计方法,设计4组: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对症支持疗法组(或者动物实验的模型组),所得资料采用2×2析因设计方差分析,论证处理因素的效应以及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如果交互作用是增强效应,则为协同作用,相当于中医学的“相生”;如果交互作用是削弱效应,则为拮抗作用,相当于中医学的“相克”。在防控新冠肺炎过程中,我国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多部门协作、联防联控,在一周内完成病原确定、全基因组测序,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共享研究成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判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后发布了8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有效遏制了疫情在国内的传播和对外输出,为全球疫情防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精准防控、科学规范、中西医并重的“中国处方”也赢得了全球的高度赞誉。教师们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同时结合早年毛泽东同志有关中西医的精辟论述,向学生传递古代中医观:“上医治国,治未病之病。中医治人,治欲病之病。下医治病,治已病之病。”课程思政事迹被湖南教育网、红网、华声在线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