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十四五规划”、公立医院绩效“国考”、“经济管理年”、“DRG/DIP支付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医院收入增长趋缓,成本持续刚性增长,运行压力不断攀升……面对新形势,医院需审时度势,积极应对改革新形势。首先要重视医院发展战略的制定,根据需求及时调整战略;其次,要建立医保支付改革下的医院精益管理体系,实现降本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医院可持续发展。
医保支付改革下的医院精益管理
支付改革的价值引导下,医院应从医疗服务品质和医院运营效率两个维度发力,提升八大关键运营能力,以实现治疗效率和运行效率的平衡。与此同时,支付改革下的精益管理要着重病案质控、精益成本管理、专病精益管理等层面的管理。
在病案质控层面,要确保其核心——ICD编码的真实和准确。支付改革下,病案已经从单纯记录医疗行为的资料变成绩效管理依据、病种能力依据、医生能力排名依据和从医保结算的资金依据。因此要充分发挥病案价值,将病案质量控制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而智能编码能够提升编码准确性和效率,助力病案质控。
在医院成本管理层面,要以“算清楚、定标准、控制好、合理化”为精益成本管理核心思想,实现专科运营发展、病种结构优化、支付方式改革等价值创造。“算清楚”即算清DRG成本,清晰DRG病组的真实资源消耗;“定标准”指降低成本需要有合理的标准,即要有量的标准也要有钱的标准;“控制好”是通过制度、沟通、培训、审批考核等管理手段控制好执行过程;“合理化”即降低成本要同时保证医疗服务质量,而提高效率是降低成本有效手段。
此外,建立从科室成本到项目成本再到DRG/DIP成本的成本核算工作路径。以会计核算的数据为基础,按成本控制对象归集分配各项成本和费用,实现财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并轨,保证了财务核算与成本核算结果的一致性,通过院级、科室级、作业级、项目级等多级成本恒等关系,保证了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形成了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
在专病精益管理层面,DRG作为医疗标准化管理工具,能够促进医疗各方协同控制医疗费用的合理使用,有效控制费用的过快增长。支付方式改革下,专病精益管理就是要匹配不同情况患者医疗效果与费率需求,达成优化资源消耗和提高临床效率的目标。首先,实现诊前评估、过程医疗资源优化、诊后评价的病例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其次,以DRG病组或病种为维度,将临床管理与运营管理进行结合,能够实现医疗质量和成本效益平衡。临床路径原来由专家制定,而现在DRG用数据驱动临床路径的形成,能够管理医疗行为,也意味着用数据驱动临床路径的优化,同时也是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深度整合信息资源,赋能医疗精益管理
随着国家、主管部门考核的深入,对于医院管理者的精益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精益管理的根本是成本管理,市场化竞争的核心是成本竞争。因此,合理控制成本成为新时期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大数据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医院控制成本、提升精益管理能力和水平,实现“价值医疗”的关键性资源。
医院运营数据中心(ODR)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医院信息孤岛问题,连通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中的成本运营数据,并实现前端临床数据、后端运营数据的全面打通。
医院运营数据中心的***价值是将所有的医疗数据、运营数据、库存数据、资金数据等都放到一个数据中心,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并通过建模实现运营指标分析与评价,为医院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强化医院实现精益化管理水平,实现运营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助力医院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医疗”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