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馆 > 中医养生
「大暑」何以消烦暑 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
2020.07.22来源:医药梦网整理

  每年7月22日到24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热的时期,也是农作物生长***快的时候。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小暑到大暑,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

大暑三候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

  一候丨腐草为萤

  古人因生物知识缺乏,误以为萤火虫由腐草的变化而生。其实是萤火虫产卵在落叶与枯草之间,经幼虫、蛹而至成虫,在盛夏孵化而出。

  二候丨土润溽暑

  后五日“土润溽暑”,溽是湿。此时土壤潮湿,溽气蒸腾。这种潮湿闷热也是***难过的。

  三候丨大雨时行

  再五日“大雨时行”。因湿热之气积聚,有时在午后降下倾盆大雨,可以稍微缓解暑气。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习俗

  炎热的天气容易导致人们心气损耗,因此,在大暑时民间有很多习俗来纪念这个不一样的日子。

  1、饮伏茶

  从古至今,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喝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缓解三伏天暑热的茶水。伏茶的配方有很多,基本由夏枯草、荷叶、金银花等十多味中草药煎煮而成,一杯下肚,清凉祛暑。

  【配方】藿香、竹叶、荷叶、菊花、车前草各10克,夏枯草、炒扁豆各15克,生甘草5克。

  【制作方法】可以用开水直接泡制,也可以用中火煮制,沸腾后再煮3~5分钟即可。(适宜两三个人喝,1人1天不宜超过2杯)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阴虚、肾病和孕妇等人群都不适合喝伏茶。

  ❍ 伏茶要喝当天烧制的,而且要温饮。如果家中自制伏茶,不能冷藏或过烫,隔夜的伏茶不能喝。

  ❍ 伏茶的配方基本都是偏寒性的,成人每天喝伏茶的量较好控制在200毫升~400毫升左右,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咨询医生“私人定制”伏茶。

  ❍ 装伏茶的容器,不建议使用普通塑料瓶装。因为伏茶是热的,接触塑料瓶后容易造成有害物质释放。

  2、晒伏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点姜,补补阳气。生姜性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各种功效。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期人们把生姜切片或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放在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伏姜中的姜辣素能加速血液循环,使毛孔张开,身体发热,将体内多余的热气及病菌、寒气一起排出,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3、烧伏香

  大暑时,旱、涝、风灾频繁,百姓除了做好防护之外,还会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就是“烧伏香”。

  关于“烧伏香”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人们在伏天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类似中医里的灸,可以治疗多种顽疾。

  冬病夏治,大暑这天阳气***盛,按阴阳四时消长规律,人体阳气在春夏季多旺,秋冬季多敛。久病易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受自然界影响更加虚衰,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大暑艾灸,可温元阳、化宿疾、平衡阴阳消除病根。特别是哮喘、咳嗽、风湿寒症等疾病,效果非常好。

大暑养生

  大暑,除了暑气逼人外,也是雷雨风暴、旱涝盛行时期,暑湿之气容易乘人肌肤腠理开泄、汗液增多之际趁虚而入,故大暑时节注意养生很重要。

  清静养心

  《养生论》云:“夏日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大暑时节保持安宁清静的心境可畅达情志,有益于防治疾病,保持健康。闭目养神、听悠扬的音乐、看优美的图画,或散步、打太极拳等缓慢运动,都有利于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午睡舒心

  由于暑气熏蒸,人体在夏季散热量大,午饭后消化食物需要的血供增多,而大脑供血减少,人会觉得精神萎靡,昏昏欲睡。中医认为心主夏季,午时11:00至13:00是人体气血循行心经的时间,适度午休有助于养心,消除疲劳,避暑养心。

  喜乐宽心

  中医认为,心在志为喜。喜是对外界的良性反应,有益于血脉畅通。心在五行属火,火性躁动,炎热酷暑易扰心神,使人情绪激动,烦躁易怒,而焦躁激怒又易导致心火内生。所以在大暑期间要特别注意戒躁戒怒,可寻找有兴趣的事物进行尝试,将不良的情绪转移于有意义的活动中,使情绪得到适度的宣泄,保持喜悦愉快的心境,宽心防暑,顺利度过暑季。

防暑小贴士

  外出长时间戴帽子易中暑:有的人夏季喜欢用帽子遮阳,但是外出时间久了出汗多、湿热,不仅容易引发中暑,也易捂出湿疹。建议不定时取下帽子,及时擦干汗液。

  黄昏也可能发生中暑:不少人以为白天高温才会中暑,但如果傍晚湿度高,进行户外活动时也存在中暑风险。

  游泳后会因脱水中暑:游泳时人长时间泡在水里,水分照样会流失,导致中暑。所以也需勤补水。

  “牛饮”补水反致中暑:有的人每天喝水次数不多,每次喝水总是大口的灌。这样反而会使水分在体内短时间堆积,不利于吸收,导致中暑。建议夏季补水少量多次。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