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馆 > 中医文化 > 医药典故
承槐卿巧解“痰”字
2020.06.18来源:中医中药网

  承恩诏(1862—1945),字鼎文,又字亦农,号槐卿,以号行。承槐卿世居江苏常州焦溪镇,其处方上端醒目标注“五世儒医承槐卿方笺”。《常州市志》《常州市卫生志》《武进县卫生志》对承槐卿均有记载。

  据载,某天,宜兴县丁山的一位重病患者邀请承槐卿出诊,他慎细诊视,奋笔写了长篇案论,这篇案论在同道中传开后得到大家的赞崇,于是有“槐卿脉案少涵方”之誉。承槐卿擅长内科,行医座右铭为“人病即己病”“诊疾无小事”“临证时细细审详”,辨证重视脉、证、时三者,用药少而精,以平淡取胜,力求多一味不必,少一味不可。

  承槐卿所留存的医案,被同行视为圭臬,珍藏者有之,整理者有之,转辗抄写者有之。其医案博引旁征,义畅辞达,配伍精当,精辟实用,阐发了“治病须先顾无病之地,亦不可引邪入无病之处”“适口者为补”“治湿温拿住‘湿热营卫气血’六字”等独特见解。

  承槐卿在其医案中对于“痰”的论述颇多,别具一格。在“类中”的医案中写道:“痰字从疒、从炎,由二火炼成。古人造字,早露一斑。”另在“湿温”的医案中说道:“痰,古人造字从疒、从炎,非无意也。痰为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这种拆字解释形象生动,易懂好记。《辞海》指出:“痰,中医学名词,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湿不化而凝聚的病理产物。主要由脾失健运所致,故称‘脾为生痰之源’,亦可因津液被火煎熬所致。若痰阻经络内脏等处,除见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外,还可发生眩晕、癫狂、昏厥、瘰疬、痰核等。”

  在承氏医案中,对于痰证的论述颇为透彻:

  痰饮一证,《金匮》论述***著,而疗治之法,不越治脾治肾两端,盖脾操运化之权,肾主摄纳之柄也。尊恙咳痰气逆,纳减形癯,劳动则气益上逆,遇寒则咳必增剧,脉弦尺弱,脾肾皆虚,恙经两年,饮不易去。仲圣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兹师其意立方,早进肾气丸,养阳气以化阴。晚服六君子汤,益土气以蠲饮,庶脾肾兼顾,合古人内饮外饮治法。若见咳治咳,则舍本逐末矣。

  常言道“怪病多由痰作祟”,承槐卿对“痰”字的破解对后学有诸多有益启示。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