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有一部分人的工作注定了心灵要裸露出来,去面对更大的冲突和真相。而媒体人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
“抑郁症***早的迹象,是连续两周的失眠,感觉有一个士兵把手在睡眠的大门口,当睡意来临,他就用长矛捅向心脏,把睡意掠走。”
“每时每刻,大脑都像灌了铅,或者像被一个无形之手攥住,像生锈一样转不动,昏昏沉沉,思维缓慢,说话磕巴,胸口火烧火燎地难受,不想做任何事情或者做任何事情都很犹豫畏缩。不想说话,不敢接熟人的电话,不看短信,或看了短信也不回,当然不想见任何人,每天早晨,从一睁眼开始,就不知道这一天怎么度过。”
资深媒体人张进曾这样描述自己深陷抑郁症的那段时光。张进,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2012年患抑郁症,病情严重,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后接受医院治疗,半年后痊愈。成功战胜抑郁症的张进无疑是幸运的,然而,被誉为“在大陆互联网走得***远的台湾人”的胡同台妹宫铃却没能安然度过这道坎——两天前,胡同台妹宫铃因抑郁症离世。
近年来,媒体人患上抑郁症的新闻频频见报。2005年3月主持人崔永元在节目中公开承认自己患有抑郁症;2014年,有四位身患抑郁症的媒体人相继选择自杀;2015年8月,调查记者朝格图因饱受抑郁症折磨自楼顶上一跃而下。而台湾媒体人宫铃因抑郁症去世的消息则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抑郁症,严重时会随时化身夺人性命的“恶魔”,而且似乎格外地喜欢站在媒体人的背后。
抑郁症又名抑郁障碍,是常见的精神性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抑郁症发作时的表现为与处境不相符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以及伴随着某种程度上的认知功能损害和一些躯体症状。
按照病情程度划分,可将抑郁症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抑郁症病情的程度较低,一般伴有情绪低落、不合群、离群、躯体不适、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等表现。中度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为情绪低下、心境恶劣、缺乏兴趣、活力和精力减退、行动迟缓、记忆力下降、焦虑等。重度抑郁症患者除了会有以上所述症状之外,还会出现悲观厌世、绝望、幻觉妄想、功能减退、甚至伴有严重的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
曾患重度抑郁症的前央广女主播蒋术在其抑郁症日记中这样写道:“尖叫和嘶吼成了我愉快而短暂的发泄方式,可是事后我又会陷入更深的忧伤和自责之中。这实在不是一种健康的活法,我过得太不堪了。有一次我喝醉了,子夜一点,一个人浑身泥水、光着脚,在街边哭哭笑笑了一小时,无处可去,也不想回家。路边有车灯闪过的时候,我多么希望那些车能撞上自己,结束这一切。”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回忆身患抑郁症的那段往事的时候谈及自己的自杀倾向,“我得了很严重的抑郁症,特别严重的那种,我很清楚对于这样的患者来说,想到要离开人世的时候是特别快乐的。”
媒体人渐成抑郁症高发人群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是个快节奏高压力的行业。从业人员工作紧张,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尤其近几年,在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下,传统媒体人身负转型重担,压力巨大。早在2002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就指出,每年有超过20%的媒体工作者患抑郁症。《温州晚报》曾刊载过一位心理专家的分析,认为高压力是抑郁症的诱因之一。因为长期熬夜通宵,大部分记者、编辑的睡眠习惯不好,生物节律紊乱,再加上工作上的压力没有得到及时的释放,容易形成慢性失眠。反之,睡眠不好也是一种压力过大的信号,压力引起失眠持续一段时间,就会造成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除了高压和不正常作息,内心的激烈冲突也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心理专家指出,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灾难性事件,面对灾难现场时,情感会受到巨大冲击。而新闻职业的特点又要求记者客观冷静地采写报道。情感和表达的矛盾必然会带来心理冲突,从而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
曾经的媒体人、后转型成为心理咨询师的甄静慧在接受传媒狐(微信号:media-fox)的采访时说道,“每个健康的人都会为自己建立一个安全的心灵港湾,但有一部分人的工作性质,注定了心灵要裸露出来,要去面对更大的冲突和真相。而媒体人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因为不得不去面对那些可怖的真实,会有很多很无助很黑暗的东西涌进来侵蚀你。所以有很多媒体人抑郁不是一个让我奇怪的现象。”
甄静慧坦言曾在媒体岗位上的自己也经常被抑郁情绪所扰。“我的***份工作是在电台。那时候去采访麻风村。你知道麻风村本身不是村子,是麻风病人被驱逐到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条件艰苦,为了生存他们要自己开荒种地等等。我亲眼所见他们很多都没有腿,没有完整的手,还有没有眼球的。我虽然没看到他们是如何开荒的,但是我看到一个没有眼球的老太太在屋外淘米,眼睛只剩两个肉粉色的洞。她的手指也是不健全的,每个手指只剩下一个指节不到的长度,在那里淘米做饭。那一幕让我十分震撼,心里很难过,回去之后,我连着几天没有吃下东西。”
在媒体行业拥有近十年从业经历的甄静慧结合自身经验和心理学知识指出,媒体人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要归功于三种冲击。
冲击一:理想的破灭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心理健康的人)都相信这个社会虽然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但是相对还是公平的美好的稳定的。但是当他们进入新闻行业,开始接触形形色色,接触社会底层,他们会发现现实比想象得更可怕、更悲惨。他们会看到很多人就算是拼命挣扎也还是会跌入深渊里面。这就是***个冲击,现实的冲击。”
冲击二:无力感
“大部分的新闻工作者在初入行的时候都是满怀雄心壮志的。尤其面对一些弱势群体,他们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帮助他们。或者是发现一些黑暗面的时候,他们会想要去揭发。他们仍然相信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可控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去达成的。然而,进入新闻行业后,第二个被打破的就是他们这种世界是可控的想法。面对一些残酷真相,除了真实地去记录,有时候连记录都做不到。每到这时,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就会来抓住你,想要不抑郁都不行。”
冲击三:愧疚感
“如果你怀着一种英雄主义的理想去投入一项工作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对方对你都是充满期待的。然后如果你发现你做不了什么的时候,你的内心很有可能会产生一种感受,就是愧疚感。这种愧疚感也是非常让人难以面对,让人抑郁的。”
也有报道分析,随着进入互联网时代和多元新媒体的发展,许多曾被光环笼罩着的传统媒体人,其信息获取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分崩离析。以前,在信息匮乏的年代,媒体人比社会的其他个体更早知道消息。然而,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他们不再是***的信息发布者,他们不得不分秒必争,哪怕这样,他们获取的信息也可能是滞后甚至是外围的。这种优势的失去会造成媒体人有一种内在的紧张和挫败。
抑郁症的误区与偏见、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1%,是世界上的第四大疾病。中国的抑郁症患者数量超过2600万。但数据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中就医的只占10%,而这10%中只有20%曾接受系统治疗。
有心理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很多病人***的问题是回避治疗,不相信医学或者西医,治疗依从性差。心理专家回忆道,在门诊中也曾碰到好多失眠比较严重的记者,建议吃药,但是他们非常排斥吃药,说“我就是不吃药”。
久病成医的张进也认为,世人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还普遍存有偏见和误解。
张进指出,抑郁症这个名字其实会给人造成误解,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不快乐。其实不然,抑郁症对人***的伤害是动力的缺失、能力的下降、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没有了存在价值。
还有一些言论认为抑郁症是患者意志不够坚强、或者心胸不够宽广所致。张进则在采访道,这其实是个误区。
“一个人得了感冒他会不好意思承认吗?不会啊。但是为什么抑郁症会呢?就是因为大家认为抑郁症是一个心病,是因为你想不开。就是要改变这个误区。时至今日,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理疾病,更是一种功能性疾病。”
不只只是中国人。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希•费拉赫博士曾指出,全美国每分钟有将近800万人需要专家帮助他们解决抑郁之苦,但不幸的是这些人中有一大半尚未意识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原因在于他们常把抑郁混同于普通的心情不快。
抑郁症并不只是单纯的心理疾病,很多抑郁症会从身体症状表现出来,但很多患者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从而导致治疗的延误。《广州日报》2015年在一篇《抑郁症肆虐全球》的报道中采访了一位心理门诊主任。文章引用他的话说,“在综合科室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莫名的这儿疼那儿疼,或是经常胃部不适、腹泻,奔波在医院各个科室里,检查做了一大堆,却怎么也查不出问题所在。其他科室检查不出实质性疾病,会建议到我们科检查,我们这里的抑郁症患者一半以上都是这样被发现的。”
结合自己的切身经验,张进提醒大家,一旦发现自己得了抑郁症,不要犹豫,立刻去看西医。根据自己的病情程度,请医生决定,是吃西药,还是看心理医生。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在抑郁症早期,时间就是生命。
而在抑郁症的防治方面,心理专家指出,除了服用药物和接受心理疏导外,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压力的缓解和释放。而听音乐读书等爱好可以消除孤独感。英国的一些医师还鼓励患者通过写日记、与日记本对话的方式舒缓紧张的情绪。而日本则认为,心理知识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注重青少年的心理疏导。日本于2009年推出了一套防治中学生抑郁症的视频教材,让很多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意识到抑郁症的普遍性,开始重视个人心理健康疏导。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委员会意象对话学部秘书长周烁方告诉传媒狐,聊天、唱歌、绘画等主动的表达方式确实有利于抑郁情绪的排解,但是他也提醒大家,抑郁情绪与抑郁症不同,前者是可以通过上述方法排解抑郁。但对于病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他们往往与正常人思维不同,容易陷入误区,还常常伴有自我伤害倾向,向专家、心理医师求助才是较好的选择。
帮助媒体人远离抑郁症
对于媒体人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周烁方分析道,其实很多媒体人患抑郁症的根结在于他们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分开,太把自己认同于职业,却没能认识到工作只是“我”的一部分,它并不能构成一个全部的“我”。对于那些高度认同于职业的媒体人,当他们的职业受阻的时候,整个人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如果能把自身和工作划分开来,会很大程度上地减少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周烁方告诉传媒狐,通过意象对话想象法可以帮助媒体人区分工作和生活:“每当结束工作之后,你可以找一个舒适安全的地方,比如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作为媒体人的样子,无论你是编辑、记者、还是主持人,在你的心里描绘出一个媒体人的形象,看着这个形象,然后想象自己是在脱衣服一样,把媒体人这层身份像衣服一样从自己身上脱下来,然后像收衣服一样,把这个身份收起来,剩下的就是真实的你,回到本来状态的你。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再想象自己像穿衣服一样把媒体人这个身份穿回去。周而复始。记住,工作不等同于人生的全部。”
Tips:
下面是抑郁自评量表系统(SDS):
仔细阅读每一条,并弄清楚意思,然后根据您***近一星期的实际情况,在分数栏1~4分适当的分数下划“√”。其中,各数字代表含义是:“1”没有,“2”有时,“3”经常,“4”总是如此。
1、我感到情绪沮丧,郁闷 1 2 3 4
2、我感到早晨心情较好 4 3 2 1
3、我要哭或想哭 1 2 3 4
4、我夜间睡眠不好 1 2 3 4
5、我吃饭象平时一样多 4 3 2 1
6、我的性功能正常 4 3 2 1
7、我感到体重减轻 1 2 3 4
8、我为便秘烦恼. 1 2 3 4
9、我的心跳比平时快 1 2 3 4
10、我无故感到疲劳 1 2 3 4
11、我的头脑象往常一样清楚 4 3 2 1
12、我做事情象平时一样不感到困难 4 3 2 1
13、我坐卧不安,难以保持平静 1 2 3 4
14、我对未来感到有希望 4 3 2 1
15、我比平时更容易激怒 1 2 3 4
16、我觉得决定什么事很容易 4 3 2 1
17、我感到自已是有用的和不可缺少的人 4 3 2 1
18、我的生活很有意义 4 3 2 1
19、假若我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 1 2 3 4
20、我仍旧喜爱自己平时喜爱的东西 4 3 2 1
按照中国常模(用来比较的标准数)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注意事项:该量表仅仅用于抑郁症的自评提示,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如果读者自测分数较高,并不一定就患上了抑郁症。
文|樊佳莹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