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自古就是人们治病救人的解困良药,其特殊独有的治病救人功效一直传承沿用至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使用。其药效的个体性及独特性使得治病过程也起到了不同的效果,同样的药品、剂量,用在相同疾病的不同人时,起到的作用也不同,且跟其煎药方法也是密切相关的。下面就跟随医药梦网中医专家一起来学习如何正确煎药。
一、中药中的煮剂和煎剂
1.煮剂
煮剂是将药物煎煮后去渣,得到药液的一种方法。煮剂浓度适中,具有吸收快、奏效迅速、作用强的特点。大部分中药汤剂采用此种方法取药液。
2.煎剂
煎剂是将经过煎煮去掉杂质的药液,再经过加热,浓缩所得到药液的一种方法。煎剂加热时间比较长,药液的浓度高,药效缓和、持久,还能减弱药物的毒性。
3.两者的区别
煮剂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得到药液的一种方法,最常用;而煎药是把已经煮好的药液,再经加热浓缩得到的药液方法,药效较煮剂缓和、持久。日常生活和现代医生处方用药中,两者科以通用、互用,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翻阅古代医书时,就需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现在习惯上我们讲煎或煮中药统称为"煎中药"。
二、煎药前的准备
一)中药煎药不能水洗
中药煎煮之前不能水洗,原因有三:
1.不少药材中含有糖和苷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
2.中药中有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些在配药时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
3.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如常用药材中的胆南星、酒制大黄等。
二)煎药前用水先浸泡半小时
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左右可以使药物变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渗透到水分中,这样随着水温的逐渐增高,有效成分更容易被剪出。
中药应该怎样煎煮
一)方法:先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要浸过药物,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用小火再煎20~30分钟,停火后用纱布滤渣倒入杯内,药量约有一碗,温热服用。第二次将药物煎好后,将两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二)处方中药物的特殊煎法
1.先煎
先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药物的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来;有些毒性大的药物,久煎还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需先煎。如生石膏、鳖甲、水牛角等,可以打碎先煎30分钟;有毒的药物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等,要先煎1~2小时,某些植物药久煎才会有效,如天竺黄、火麻仁等。
2.后下
有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最后煎煮可以减少挥发性物质的损失和有效成分被分解破坏,提高汤剂的质量,确保疗效。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均应后下,如薄荷、豆蔻、砂仁等。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药即可。有些药物不宜久煎,如钩藤、番泻叶等。
3.包煎
包煎是指煎药时将药物另用纱布包好再煎,如有些药物直接入水煎煮,容易使锅底焦糊;有些带毛的药物直接入煎,服药时会刺激喉咙;有些药物由于质地轻、细小易浮于汤液表面。
宜包煎的药物:易使锅底焦糊如车前子;刺激咽喉者:如旋复花;易浮于汤液表面者如海金沙。
4.烊化
烊化是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溶化后服用,烊化可使胶类药物不易黏附于其他药物或药罐上,避免煮糊。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黏性大,直接入水煎煮易使锅底焦糊,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饴糖等。
5.冲服
冲服是指不适合用水煎的药物包括:某些贵重的药物,其有效成分不能被水煎出,某些有效成分在煎煮时易失去作用,如人参粉、牛黄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甘遂粉等;某些鲜品药物,如梨汁、姜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芒硝、玄明粉等可直接溶化冲入汤剂中应用。
6.另煎
一些贵重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均需另煎,然后将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这样可以节约药物,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梦网结语:对于中药的正确煎法,看过后一定按照正确的方法,否则一些药效不能发挥到最大,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