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被选入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项目,有机会不断深入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以及跟师学习,让我从思维上得到了极大的转变。
我是来自云南昆明的学员,1997年从临床医学院校毕业后分配到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工作开始接触中医,从开始的质疑到半信半疑,从半信半疑再到信服,最后成为“铁杆中医”;从开始的懵懵懂懂自学到踏踏实实系统学习,到临床实践再到系统学习,至今在西学中的道路上探索了20余年,越学习越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中医强调预防与调和人体的平衡,西医擅长对疾病的治疗与控制。如果我们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那么这将成为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巨大贡献。然而,要实现中西医的真正融合并不容易。对此,笔者认为,开放包容是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基石。
开放包容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西医和中医之间的最广泛的相互认同、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因为中医与西医各具优势、各有不足。二是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因为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相互认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的难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院校教育,一个是在职教育。
院校教育方面,在西医院校的院校教育中,中医教育的内容及时间微乎其微,学生也没有任何到中医医院或者中医门诊跟诊的实践机会,也就无从感受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以至于到了工作岗位中不了解中医,甚至否定中医的医生大有人在,那中西医结合也就无从谈起。在院校教育中,中医经典的教育也不足,很多中医学子自己对中医的疗效信心不足,本领恐慌,到工作岗位上也只会用西医的手段诊治,中西医结合流于形式。笔者建议,从院校教育开始,特别是临床医学院校教育中加强中医知识的培训和实践,让医学生一开始就接受西医和中医两种教育体系,我们所学习和经历的都会烙印在我们身上,在某个时刻就会发挥作用。中西医越早相互了解,就越能为今后的中西医结合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在职教育方面,在没有形成完备的院校教育情况下,只有加强在职教育,通过宣讲、学术交流等,让综合医院的医生逐步认识到中医学的优势,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理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脏器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其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机能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脉象在四季变化中亦有不同,《黄帝内经》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夏时节,阳气升发,表现为腠理开泻,多汗,此时解表发散的药应少用;秋冬时节,阳气收敛,肌肤致密,少汗多尿,此时利尿渗湿的药应少用,可适量加大进补的药物。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每个人与社会、经济、人际关系、婚姻等社会因素都密切相关。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多样化的治疗方法等特色与优势,使中医在当今医学领域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而中医医院的医生要着重发现西医学所面临的难题。在西医学解决不了,或未完全解决,或必须有创、高风险、高付出等疾病中找到中医的优势病种,中医才有一席之地。中医要发挥传统医学之原创思维立足于整体,着眼于恢复人体内环境自我调控,顾细节又以大局为重,此种生命观是极具超越性的。在现代医学兴盛的当下,中医药仍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这样中西医结合才能落到实处,大有作为。
通过全国西学中优秀人才项目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规律性和创新性,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深入推进,作为一名西医医生要学好中医,用好中医,整合中医西医的优势,用更优的方法解决临床问题。从自身角度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从全局来看是发扬中医药文化,为健康中国及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