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这是对党的二十大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坚持和深化,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指明了发展路径,就是要在机制上动脑筋下功夫出成效。这就需要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理顺中医药发展关键结构关系并改善其运行方式,不断提升其价值度和贡献度,从而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病有所医”的民生之忧上,在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协同上,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未来产业上凸显事业行业产业澎湃动力。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医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身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根本动力和最终动力。
打造中医药应用高科技体系
发展中医药设备。发展中医药,必须“善假于物”。装备领先关乎自信,老百姓只有用上“国货”,并且“国货”不逊色于“洋货”,才能实现制造强国。经过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的积累,尤其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实力取得了显著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术被突破。船舶工业、航天航空工业、汽车工业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弯道超车的智慧和勇气,值得中医药工业学习借鉴。要大力发展中医药装备工业,通过组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攻关、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来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医疗装备体系,健全其发展体制机制,从诊断(辅助)装备、治疗装备及大健康装备入手培育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中医药制造业集群,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与成果应用。在此过程中完成医疗装备、器械的国产化、中国化,以中国智造强大中医药工业。
建设中医药网络。中医药理念不落后,但是有时被质疑“技”不如人。要在补齐医疗装备短板的同时,抓紧布局和推动中医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交叉融合,适应劳动资料的数字化、智能化,在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完善社区及居家养老服务等实践过程中打造先进的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和智慧医院。要将中医药纳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依托国家实验室体系全面提升“四算”(算力、算网、算据、算法),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数字产业集群,也为政府深化“三医”联动、“六医”协同改革提供科学的决策、监督依据。
创造中医药发展高效能环境
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目的是发展,因此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就是为了培养更出色的中医药人才,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背后的逻辑就是当前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矛盾,需要扬长避短、革故鼎新。当前,对中医药人才院校培养方式存在一些质疑,比如现在的中医与中药两个科目的学习渐行渐远,这其实是专业细分的结果。生产社会化必然带来社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社会大分工,因此质疑专业细分大可不必,这恰恰代表了学科的一个发展方向,要把这些年来中医药临床实践上升为理论,推动中医专科专病发展。又如当前对中医培养强调师承不够,师承培养确实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培育手段,但因强调而否定院校培养也是不客观的,院校培养产出的人才客观推进了中医药事业产业的发展繁荣,其实根源问题还在于学习中医药“悟”的比重和周期大,过于依赖大量经验,在这一点上,要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此外还要大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
扩大中医药社会基础。中医药是个传家宝,但是不能收藏起来,老百姓信才会用,用着好才会爱。增强中医药的社会认同,必须要改造我们的学习,要从娃娃抓起,要贯穿始终,要融入日常,这样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家庭生活及幼教就要“播种”,小教阶段要“育秧”,中教过程中要“长苗”,高教则注重“成材”,如此这般就有了真会的人、同时还有真信的众。中华民族老祖宗有种教育智慧叫文以载道,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前的基础教育阶段,中医药知识、技术和文化要作为“必修课”“通识课”“兴趣课”有计划有结构地分散到既有学科体系中去,比如“杏林春暖”“橘井泉香”可以进语文课本、思政课堂,药用植物可以进科学、地理、生物、化学等课程,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导引术这些健身技能可以进体育课堂,有中医药资源禀赋的地方还可以进入乡土教材、进博物馆等,这样既能潜移默化,还能增强文化自信。
搭建中医药创新高质量平台
打通中医药协作渠道。发轫于农耕文明的中医药,不仅有治未病、治疗和康复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守护,还提供药食同源、香囊药枕等日用品经常陪伴,可见中医药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试验田,这与中医药“五种资源”定位高度契合。因此,合作是发展中医药的必由之路。要强化跨界合作,坚持“四个面向”,统筹强化中药新药、医疗装备、医疗器械等的技术攻关,形成有政策引导、有法律保障、有投入支持的政产学研用联合研发平台,优化中医药科技创新组织机制。要强化跨地合作,要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通过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协作机制,综合气候、土壤、交通等地理影响因子,运用区块链技术等催生中医药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要强化跨越合作,以央地协同为重点,加速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融合,促进资源、要素流动聚合,筑建中医药创新高地。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打造中医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拓建中医药运用场景。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新领域新赛道和未来产业上均存在“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可能性,承载着对未来的无限想象。新时代发展中医药,是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培育和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因此既要把握组成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更要抓住新质生产力的特质,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生产的成果在于使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须要做好“用”字文章,丰富运用场景,将中医药用在各行各业、用于千家万户、用到全球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