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哲学思想、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思想精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应挖掘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库和有效载体,推进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合力作用和特色优势。因而,探索和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那么,谁来挖掘、挖掘什么以及如何运用成为关键。
谁来挖掘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
中医药院校教师围绕着如何提升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开展学术研究,聚焦中医药文化这一中医药院校特色,挖掘与研究中医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中医药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及多种相关专业,需要多学科、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研究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加强合作,共同立德树人。
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不断探索并组建了由多元化主体参与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医药文化”教学学术共同体。教学学术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课题攻关、教学分享等多种方式持续不断地学习、交流与探讨,对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范围不断地集中与聚焦,进行深度把握。同时,根据各类课程特点,研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有效传递思政教育内容,提升各类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
挖掘什么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为党和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崇德向善的人生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医药文化在理想信念、哲学观念、伦理道德等多方面都蕴含着丰富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进一步明晰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为各类课程思政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及现实指导。
中医药文化蕴含救民济世的理想信念,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资源。众多中医医家,通过自身的行医活动泽及他人,实践圣贤仁道之言,并把仁爱精神播撒到天下百姓,使他们身体安康、家庭和睦、人伦有序,达到家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医家救民济世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东汉张仲景亲历伤寒肆虐,感伤之余,更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医学,著成《伤寒杂病论》以拯救百姓于疾患。中国医学史上这样一心为民的医家俯拾皆是。医家救民济世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思考要成为什么样的医者、什么样的人,激励他们立志学医、争当良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和健康中国建设、服务党和国家社会的繁荣发展,培养学生伟大的人生志向和爱国情怀。
中医药文化蕴含深邃的哲学智慧,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资源。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大学生思想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如中医药气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体现。中医药文化非常强调“气”这一物质,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气学理论在揭示世界和生命的本质方面内含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等物质观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的重要素材。又如中医药格物致知理论中具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资源。古代医家的格物致知,鉴于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多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亲自付诸医疗实践,从而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因此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的认识论资源,对教育当今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如何运用融入思政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中医药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根据各类课程教学特点,撷取相关资源,以合理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程教学,做到精准施策,和而不同,有效推进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合力作用。以思政课和专业课为例,以期为其他课程提供一定的示范与启迪作用。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不仅要探讨如何融入本科阶段几门主干课程,还要根据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与手段融入,加强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度把握,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本科阶段,通过中医药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经典诵读、故事案例等解读和理解思政理论内容。硕士阶段,通过探究式教育深化对思政理论的认知,思考和探索中医药文化的守正创新。博士阶段,凸显中医药文化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的特色,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用比较式、探究式教育提升正确分析和研判世界问题的能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在中医药文化融入本硕博思政课教学中,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具备的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
专业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专业课程的文化底色,专业课程可以运用本专业相关医家的伦理道德、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等教育资源,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根据各类课程主要理论内容,融入相关思政教育资源。比如,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物质观、方法论等思政教育资源,融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气、阴阳、五行、藏象等)以及基本思维方法(整体、系统、变易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知与认同,提升中医学术理论水平,并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以及教学体系,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完善体系即要不断增强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构成整体。中医药文化在完善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因为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为各类课程的教学提供资源支撑,并可以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资源的选择与合理运用,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的合力作用和特色优势。聚焦中医药文化,进一步增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合力,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一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与提炼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展现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中思政教育资源具有巨大的运用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课程教学实践,体育、美育等公共基础课以及实践类课程是课程思政加强研究和实施的重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