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醒:1、点击标题可阅读要闻详细内容。2、《医周药事》完整版请下载附件进行阅读)
·医疗改革·
来源:医管之声
【提要】在医疗保障体制改革中,支付机制是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的关键。在国家政策指导下,2022年开始全面推开DRG或者DIP付费方式,对于医疗行为、医院管理的影响将非常深远。在新的医保支付方式大背景下,如何对临床、药事、检验进行合理的管理?
▶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 | 2024年二季度政策有哪些关键点?
来源:医药地理
【提要】2024年二季度国家相关部门围绕深化医改重点任务、支持创新药发展、集采重点工作、加强医保基金监管、优化药品审评审批、推进药品价格治理等方面出台多项医药领域政策,汇聚政策合力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
·专家观点·
▶观点 | 梁万年:“三医”从联动到协同 医改需明确两个“基本”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从“三医”联动到“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是医改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机遇。如何抓住机遇,推动“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最重要的是明确改革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路径。
▶观点 | 薛海宁:强化示范引领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提要】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公立医院改革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分层推进:医院层面,选择14家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开展试点;地市层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省级层面,选取综合医改重点省份率先推进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其中,以地市为抓手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改革中的创新举措。
·医保快讯·
来源:村夫日记
【提要】随着医保个帐开通线上购药在多个城市推开,以O2O为载体的线上购药获得了医保报销,对医药电商形成了明显的利好。不过,这样的利好是相对有限的,随着个帐收入的缩减、用户向医疗机构的回流以及药品比价平台的推出,一旦线上不再具有价格优势,医保也不再是决定院外市场胜负的关键因素。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提要】建立健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机制,是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升广大参保人员切身利益的一项重大工作举措。随着各地门诊共济政策逐步落地,大部分地区都实现普通门诊报销从无到有的转变,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被纳入门诊保障范围,基金监管工作的重点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变化。
·医院管理·
来源:医管课堂
【提要】当前,公立医院普遍面临内外两方面压力。从外部来看,医院面临着日趋严格的绩效考核、药品耗材加成取消后收入减少、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以及物价巡查、分级诊疗等要求;从内部来看,医院的基础建设、科研、防疫、维保、信息化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员工待遇提升等,都需要医院投入大量资金。
来源:CDSreport
【提要】以保健事业为发展基准的北京医院,凭借百年历史,赢得了社会极高的评价,并在2015年成立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将老年医学领域各个环节与公共卫生政策、健康管理融为一体。更高的定位也为医院带来了更大的管理难度。由于工作性质和患者群体的特殊性,北京医院在先进技术、优质药品和耗材使用方面要优于其他医院,导致次均费用远高于社会平均成本。在众多现实问题面前,北京医院依旧达成了医保结余等目标,并借助信息化工具创建了有代表性的医保管理文化。
·医疗速递·
来源:人民日报
【提要】《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预计至2024年我国慢病患病人数将超过5亿人。相关信息显示,慢病在疾病负担中占比接近七成。恶性肿瘤、红斑狼疮、肾衰竭等特殊类型疾病患者与慢病人群类似,也需长期治疗。慢特病人群就医用药不仅影响群体的健康状况,也关系整个社会的负担。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慢特病人群的健康状况,多管齐下,减轻其就医用药负担。
来源:人民日报
【提要】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关键要顺应群众期待、聚焦实际问题。要着力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切实减轻群众的后顾之忧,从而更有效地释放生育潜能,推动提升生育水平。
下载附件查看完整内容:医周药事2024年第28期(07.08-07.14)--先锋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