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计划到2027年,我国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
《方案》明确强化综合政策保障,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并提出5方面20项重点任务。具体来说,设备更新行动重点聚焦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七大领域,围绕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推动设备更新升级,带动更多先进设备的生产和应用。
就医疗领域而言,此次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的意义是什么?各地如何规划推动这一行动?在推进医疗设备更新升级时,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为了解答以上问题,中小卫梳理了我国设备更新的历史沿革,以及各地根据国家《方案》所制定的执行方案政策。
此次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释放出哪些信号
推动设备更新行动是保障经济生产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我国大规模设备更新历程已长达数十载。
相较于早期我国急需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引进和更新现代化设备,此次更新行动有所升级,更注重在多个重点领域提高技术、能耗和排放等标准,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成为主要方向,代表了技术进步趋势,也反映了市场对高质量产品的迫切需求。
简单回溯下来,与以往相比,这次更新行动更注重提高技术、能耗和排放等标准,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成为主要方向,代表了技术进步趋势,也反映了市场对高质量产品的迫切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解读《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时介绍,2023年,我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会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社会各界瞩目的“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市场”不仅体现了这一方案的市场潜力,更呈现出对我国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积极预期。为了保障《方案》落地见效,国家层面也在不断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等组合式政策的支持力度,强化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和科技创新支撑。
国家《方案》在强化政策保障方面的举措包括,把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循环利用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运用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等。
具体到医疗领域,此次行动方案的发布与启动,背后有着多重驱动力。
根据《“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装备产业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现已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聚焦于医疗领域内部发展环境,自主研发的不断突破、贵价设备的集体推进、高精尖技术的迭代更新,这些都需要我国医疗领域落实好设备更新工作,以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为实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等目标,需要借助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均衡医疗资源布局。着眼于更宏观的发展环境,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节能降耗、践行绿色低碳实践等要求也在不断将医疗领域的设备更新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的迭代升级。其中,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关键医疗装备的更新改造被置于重要位置,同时强调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旨在全面优化患者的就医环境。
当前,我国医疗装备市场的规模很大,越来越多的国产医学装备不断进入海外市场交易,但因核心技术攻关力量不足、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与规范等多重因素,我国还未能充分掌握医疗领域设备发展的主导权。同时,还面临国内生产与国际标准不一致而丧失准入权等问题,阻碍着我国医疗装备市场进一步发展。
因此,在此次设备更新行动的推动过程中,国家《方案》多次强调了做好标准化工作的意义与要求,并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我国将加速制修订涉及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及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并积极采纳先进的国际标准。通过协同的配套政策,强化标准的实施与应用,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各地方案政策如何施展拳脚
自国家《方案》发出后,据不完全统计,近2个月内已有北京、天津、广东、浙江、湖南、山东等27个省份陆续制定、出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方案,对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此外,辽宁、新疆、西藏、广西等地召开了相关专题会议,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进行部署。
首先,“到2027年,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这一目标在各地政策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部分省份对这一总目标分阶段细化,还有省份结合自身情况提出更高目标。同时,部分省份对增长目标任务明确权责,并提出可行性的具体规划,医疗领域的设备更新等任务主要由当地卫生健康部门负责。
据初步统计,对目标分阶段细化的省份有:
湖北省:2024年,对于医疗领域的设备投资增长8%;到2027年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湖南省:2024年,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8%以上;到2025年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15%以上;到2027年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海南省:到2024年底,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6%以上;到2027年底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贵州省:到2025年,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15%左右;到2027年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目标设定超出国家《方案》要求的省份有:
江苏省: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标准引领、有序提升,力争到2027年,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左右。
浙江省:支持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到2027年力争医疗装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以上。
山东省:到2027年,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8%以上。
内蒙古自治区:到2027年,自治区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50%以上,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其次,对照国家《方案》对医疗领域更新行动提出的具体要求:
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
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
推动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补齐病房环境与设施短板。
中小卫观察到,各地政策方案基本上是对上述四项措施进行拆分后再细化。
同时,因为医疗装备等涉及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的相关要求,且国家方案提出的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方向,具有跨行业的普遍适用性。
特别是在医疗领域,这五大方向的更新要求与医疗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各地政策方案也沿着这些方向设置了十分具体的“路标”。
河北省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计划到2027年,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00家以上。
山西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病房环境与设施条件,统筹推进空间改善、厕所革命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改造提升。
江苏省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和信息化设施更新,到2027年力争更新24万台(套)。
浙江省开展以县级为重点的医疗装备更新,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到2027年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装备配置达标率达到100%;推进公立医院病房改造,优化病房结构,完善病房设施,到2027年二人间、三人间病房比例超过80%,适度提高以妇产科、儿科、老年科等为重点的单人间病房比例。
湖北省实施医疗机构病房改造升级,增加二人间、三人间比例,完善无障碍化设施,力争到2027年,每年更新CT、核磁共振、DR、彩超、直线加速器等设备300台套,改造病床10000个。
甘肃省计划到2027年,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装备配置达标率达到100%。
通览各地方案,不少省份由多个行政部门联合发文推动设备更新行动,尤其是在保障经济支持方面。
浙江省:
为确保《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落地见效,浙江构建了“1+N”政策体系,目前工业、能源、建筑\市政、交通、消费品以旧换新、标准提升、财政等7个配套方案已经出台。
5月13日,中共浙江省委科技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科技攻关实施方案》,部署实施医疗装备等3个重大攻关任务,重点攻克技术包括医学影像处理、医疗多模态人工智能等,重点研制清单包括高端超声影像设备、多模态复合内窥镜、智能康复治疗及生命支持装备、大孔径超导磁体MRI成像系统等,并明确提出在力反馈手术机器人等方面要实现国产化替代。
北京市: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的实施方案》,明确卫生健康领域支持方向包括社会资本举办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涉及的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回收循环利用环节不可忽视
实施设备更新,虽然意味着旧设备的淘汰,但废旧的设备中可能蕴藏着尚未被挖掘的宝贵价值。
对于医疗行业而言,回收循环利用不仅是这些淘汰设备的最佳处理方式,更是确保医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医疗设备的回收再利用需要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同时,医疗设备的高价值和精密性也决定了其在回收循环利用过程中的特殊性。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医疗行业在设备更新与回收循环利用方面,有着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和更高的技术标准。
参照医疗领域在设备回收循环与利用方面呈现出的特殊要求,各地目前在此方面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
北京市在循环利用领域的探索,不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并对二手商品交易活跃的网络平台进行规范监督与管理体系建设。同时,借助京津冀地区合作的背景,北京市还积极推动三地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协调,为本市相关回收企业和津冀地区再生资源加工企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区域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作,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
这一策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政府、医疗机构及设备供应商的共同努力: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和监管支持,医疗机构积极响应并参与设备更新,设备供应商则提供合适的以旧换新方案和专业的回收处理服务。
目前,广东省正在探索推进医疗装备产品“购买技术服务”和设备租赁等新模式。2023年,广东省正式启动了在卫生健康领域开展医疗设备租赁的试点工作,实施范围包括省级财政拨款 (补助) 购置CT、MRI、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全高清消化内镜系统、彩超等高端医疗设备。
通过专业回收、精细再制造或资源再流通,医疗领域搭建起来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不仅能够防止旧医疗设备成为环境的潜在威胁,还能实现医用资源的高效循环与再利用,在提升医疗技术与医疗服务的同时,为资源合理布局作出贡献。
医疗领域的设备更新行动,还需要关注什么
此次设备更新行动释放出了明显的信号,预示着未来医疗领域将朝着更加高效、绿色、智能的方向发展。国家《方案》强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制定修订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标准。
与国内相比,国际医疗设备更新政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例如,部分国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医疗装备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的投入有完善的决策体系与标准支撑,能够不断推出新型医疗设备;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设备监管体系,并配有专业的管理人员,以确保设备运行全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国际医疗设备更新政策还注重与高校、企业与医疗机构等多元主体合作,通过提供政策支持等措施,形成培养医工结合领域人才的体制机制,并以财政或市场手段激励医疗机构通过多种渠道采用新型医疗设备。
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内医疗设备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与国际接轨成为了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此次国家《方案》也强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制定修订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