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科医生逐渐被公众了解,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分级诊疗等方面被寄予厚望。然而,目前公众对于全科医生这一概念的了解仍不全面,主动寻求全科医生服务的居民仍为少数。在“5·19世界家庭医生日”到来之际,《中国卫生》杂志专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以期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推动更多全科医生走近居民、走进家庭。
《中国卫生》:您认为全科医生存在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吴浩:当前,患者就医存在“两难一贵”现象,影响了医患和谐。“一难”是大医院分科越来越细,患者生病后不知道应该挂哪个科,疑难杂症患者就诊则更为曲折。“另一难”是由于医患之间天然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医患双方之间难以在最初就建立起绝对的信任,不是所有医生都愿意冒风险帮助复杂疾病的患者做出治疗或手术的选择。有些医生选择保守治疗,可能带来医疗不足;有些医生选择依靠大量检查检验手段支撑治疗,可能带来过度医疗。某种程度上讲,“一贵”便是“两难”的产物,即患者就医费用和相关社会支出不断提高。
全科医生有着“临床医生”和“健康顾问”的双重身份,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与居民拥有近如友邻的良好关系。这些特性,便于全科医生帮助患者避免盲目寻医和反复寻医,进行医患共同决策,减少相关支出。
而且,人类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无法治愈的,所以特鲁多医生才会说,“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全科医生作为居民身边的医生朋友,可以发挥疾病预防、慢性病长期管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专业优势,从居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给予患者安慰和帮助。
《中国卫生》:现实中,有些居民认为全科医生不如专科医生专业,甚至有人认为全科医生是“二流医生”。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吴浩:确实,有不少居民认为全科医生是“二流医生”,不仅担心其治不好病,还担心其耽误病情。其实,这些都源于居民对于全科医生、全科医学的不了解。
事实上,全科医生也是一类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和其他专科医生并没有孰高孰低的区别,也并非上下级关系,而是分工协作关系。
从知识结构来看:全科医生需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管理,同时还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因此,其掌握的知识面相对宽泛,既包括内科、外科、皮肤科等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知识,心理、运动、饮食等健康保健知识,也包括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等公卫服务知识。其他专科医生则不同,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精、做深是其最大的特点。比如,有患者以头痛为主诉就诊,全科医生首诊后需要鉴别其头痛的原因,并根据不同的病因提供不同的处理意见。如果诊断为睡眠不好、高血压等常见因素引起的头痛,自行处理即可;如果诊断为可能是由脑肿瘤等因素引起的头痛,则需立即安排患者转诊至大医院专科进行确诊和治疗。转诊后,大医院的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专家将及时介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服务。
从就医模式来看:大医院就医更多的是陌生人医疗模式,专科医生对患者并不熟悉。基层就医则是熟人医疗模式,全科医生就生活在居民身边,对于居民的生活习惯、遗传病史、身体状况等都比较了解,能够据此更加精准地鉴别居民的患病情况、预测未来的患病几率,也能够据此为居民及其家庭提供全面的、贴心的、适用的健康管理服务。
从协调能力来看:全科医生可以协调院内、院外医疗资源以及社区公共资源等,为患者提供协调性服务,如追踪患者的转诊和会诊过程,组织患者的预防保健、健康监测、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等服务。
综上,综合性、便捷性、协调性是全科医生所拥有的专业优势。只有消除大家对于全科医生的误解,才能真正推动全科医生队伍发展。
《中国卫生》:当下,主动选择全科医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居民占比仍然较低。如何扭转这一现象?
吴浩:居民去看全科医生的意愿仍然较低,大多数人依旧愿意到大医院看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全科医生还未得到居民的信任。
全科医生想要得到居民的信任,首先必须要拥有较高的素质。全科医生接诊患者的疾病谱非常宽泛,由此决定其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因此,建议通过院校教育、转岗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推动全科医生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技能,并拥有帮助疑难重症患者及时转诊的技能。鉴于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建议全科医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
理想状态下,全科医生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成长期固定的医患关系,进而有了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诊治相对固定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种。建议在此基础上,培养全科医生的亚专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有限的共患同一疾病的人群。例如,一名全科医生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对固定地负责2000位居民的健康管理工作,这2000位居民的疾病谱相对固定;有关部门应通过数据统计找到排名前几位的疾病种类,而后对全科医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进而精准地提高其这几类疾病的诊疗能力,进一步增强居民签约黏性。
其次,坚持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推动全科医生获得居民信任的重要保障。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以来,一直有声音认为“签约没啥大用”“签和不签一个样”。抛开签约带来的居民受益,单从发展全科医生队伍、提升全科医生能力的角度来说,签约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国没有实行强制基层首诊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谓是弥补这一短板的制度性安排。通过签约,全科医生将和居民建立长期服务关系,由“被动服务”变为“医患双方主动沟通、共同决策”,由“相互不信任”变为“医患互信”。如此,全科医生将能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识别、治疗、转诊、管理、控费服务,并能通过大量“实战”快速提升自身能力。
总之,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全科医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全科医生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获得患者信任,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