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23〕40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围绕文件出台的背景意义、工作任务、建设目标等内容,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伯荣接受了甘肃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专访。
甘肃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刘伯荣: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传承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省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使用实现了全覆盖,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优势病种覆盖较广的中医专科集群,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市场专业化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城乡、区域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中医医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特色不突出,高层次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相对缺乏,中医药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2023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为更好推动国家方案落实,促进我省中医药振兴发展,我省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对国家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细化、量化、具体化,增强了可操作性,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是我们聚焦中医药强省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战略举措,必将为新时期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强劲动力。
甘肃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工作任务和建设目标是什么?
刘伯荣:我省《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中西医协同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开放发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等8项工程的25项工作任务,提出到2025年,在全省打造一批中医药服务高地,构建更为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甘肃建设的重要支撑。
甘肃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刘伯荣:对于中医药健康服务,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具体来说,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聚力打造中医药医疗服务高地。积极争创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打造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地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加快推进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项目建设,带动提升区域内中医疫病防治能力。二是巩固中医药特色优势。创建30个左右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15个省级区域中医 (专科)医疗中心、4个中医康复中心、100个左右的省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20个中西医协同 “旗舰”科室。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开展中西医临床协同试点。三是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快开展中医馆内涵建设,15%的中医馆建设成为旗舰中医馆。四是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和老年健康服务中的优势作用。加快推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建设5个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推动有条件的市州开展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建设,推广适宜技术,普及健康知识,进一步带动提升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促进健康甘肃行动,在全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试点,为妇女儿童提供优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慢性病、重大疑难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和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市州依托现有资源,开展老年中医药健康中心试点,推动全省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强老年病科建设,增加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
甘肃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如何推动中医药传承和科技创?
刘伯荣:《实施方案》提出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方案优化、中医药疗效与作用机制、临床循证研究及评价研究。开展中医现代化特色诊断治疗和中药制药相关设备开发研究。依托现有数字平台建设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物定级、建档、备案工作,加大濒危珍贵古籍保护修复力度。
甘肃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如何强化中医药人才保障?
刘伯荣: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方案》重点从四个方面分层次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一是培育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出实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支持项目,培育获评2名国医大师和10名左右全国名中医,培育10名左右岐黄学者、5名左右青年岐黄学者。组织开展甘肃省名中医评选工作,到2025年,甘肃省名中医达到300名,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家、省、市、县级名中医梯队。二是实施中医药优秀和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全国中医优秀人才、中医临床(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西医学习中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等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和全省中医管理、急诊急救、疫病防治、麻醉等骨干人才培训项目。三是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根据需求逐步扩大本科层次中医药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到2025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再培养1000名本科层次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10000名以上掌握中医技术的实用技能人才。四是搭建中医药人才成长平台。突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师承教育有机衔接,支持中医药院校建设重点学科、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在医疗机构建设2个国医大师、6个全国名中医、50个左右省级名中医和30个左右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好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高标准完成培训任务。
甘肃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刘伯荣:中药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实施方案》明确扩建甘肃省中草药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大宗地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种子种苗供应率达到30%左右。探索建立中药材全产业链溯源体系,覆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储存、市场流通等各环节,实现全产业链质量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促进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可以说,通过对中药材种植环节的质量把控,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我省中药材品质,让药效最大化发挥作用,对整个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产业发展都将起积极的传动作用。提出打造当归、黄(红)芪、党参、甘草、大黄、金银花等甘肃特色中药材绿色标准化药源基地,202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标准化种植率达到60%,产量156万吨。
甘肃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有什么考虑、举措?
刘伯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将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实施方案》提出依托现有资源推动建设甘肃省中医药博物馆,开展中医药相关文物、史料及代表性见证物的征藏工作。推动建设一批中医药主题文化园,推出一批精品中医药展览,开发一批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中医药文化角,评审一批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省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在“十四五”末提升至25%以上。
甘肃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方面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刘伯荣:近年来,我省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6家海外岐黄中医中心(学院),获得了当地人民的广泛好评。《实施方案》提出按照“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的发展思路,持续做大做强我省海外中医中心和学院,开展中医诊疗、义诊、教育培训等工作,增强在当地的影响力。培育中医药服务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中医药企业通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平台“走出去”。在中药材展示和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设立1~2个甘肃国际化专题网页,逐步建成独立的甘肃省中医药服务出口信息平台。
甘肃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考虑是什么?
刘伯荣:2017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甘肃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持续推进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聚焦中医药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紧盯中药绿色标准化种植、现代化制造加工、仓储物流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助力发展等重点任务,持续提升我省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陇药品牌影响力,力争到“十四五”末,中医药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积极争取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探索形成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改政策体系,总结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