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国博中医药文化展策展思路与体会
2024.05.08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一场文化盛宴,于2023年1月1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成功入选由国家文物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开展的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策展的核心理念与主要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高,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发展目标。上述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的策划提供了根本遵循。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阐释中医药筚路蓝缕传承至今的宏伟基业,讲好中医药故事,让中医药文化切实走进大众生活,使之更好地维护人民健康,是本次展览策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众所周知,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原创性和自成体系的医药学。中医药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融与统一的鲜明特性,天人合一、阴平阳秘、形与神俱的人文观念,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摄生治未病、寓防于治的防治思想,形神兼治、器药并用、杂合以治、异法方宜的临床治疗观,以人为本、普救含灵的医德医风,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行为准则,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方式等,是中医药文化的要素。包括上述要素在内的中医药文化在传承中不但护佑了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并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特殊贡献。在策展中,我们坚持“以物证史、以物释史”的工作原则,夯实展览展品基础。力求以物释意,以有形彰显无形,以具象凝聚展现精神,以富有逻辑的藏品陈列显现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脉络,使之体现中医药文化精髓,揭示中医药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以弘扬中医药文化。

  具体策展过程,遵循七分调研三分策划、八分创意二分策划、九分执行一分策划的原则。在探求和发现文物藏品的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同时,还不断发掘能够鲜明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新展品。要使广大观众在观展中能深刻感知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人类福祉孜孜不倦的追求,提升热爱中医药和运用中医药的文化自觉。

  在展品陈列结构上,打破传统展览“以史为序”的模式,按照中医药的源、道、法、方、术、器、药、优势、创新发展和对世界的贡献的逻辑顺序,将叙事逻辑理论与历史相统一,时间只作为贯穿其中的一个维度。这样安排有利于全面展示和突出表达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有利于破解中医药文博工作在起步阶段因文物量匮乏难以支撑大型展览的困境。

  整个展览划分为五个部分,通过500余件(套)文物藏品、200余件(套)药材实物,以及大量图文资料,辅以多个数字影像和互动项目,不仅多维度展现了中医药历史进程、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优势,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医药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演进过程和对人类的独特贡献。

  展览主要内容及其中医药文化内涵

  展览序厅与第一部分“文明之钥”主要是探寻和展现中医药的“源”与“道”,也就是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基本原理。

  在序厅,观众首先透过具有“世界之最”特点的藏品,感受到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重要代表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精深智慧。《新时代的中医药》纪录片和103岁国医大师路志正书“灵枢素问”和“本草纲目”八个大字,则展示了在新时代,中医药对于人民大众健康的不可或缺。

  第一部分“文明之钥”,寓意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一部分主要展示三方面内容:中医药是什么?中医药从何而来?中医的医道精髓是什么?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体现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一重要论断的真理性。

  通过对先民生存实践的展现,表明先民在维护生命健康过程中的独特智慧凝集成为中医药文化的滥觞。通过对现存最早中医学论著《黄帝内经》的展现,揭示了元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形神观及其对人体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养生学和治疗学等方面的理论意义。选用《内经图》《二十八星宿图》《周子太极图》及阴阳、五行与人体脏腑对应关系表等,让观众既能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形成及其哲学基础,又能了解先辈重视天人合一、形与神俱的养生规律。透过《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知《黄帝内经》是世界上最早重视解剖的医籍。通过《灵枢·天年》《存真环中图》和“明堂图”,观众对中医形神兼治、疏经通络的治疗特色会有更深的认识。选用123位《先医神像册》中的贤者并以岐黄之道、杏林春暖、悬壶济世、坐虎针龙、青囊传书和橘井泉香等主题贯穿展览,使观众更加深刻地感知“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的真谛,感知中医药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统一性。

  第二部分“摄生之道”,其中“摄生”是保养身体之义。“摄生”一词出自《道德经》第五十篇。这部分展示中医药保护生命和养生治未病的防治思想,目的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展示中医药学在养生保健、公共卫生特别是防治传染病等方面的经验,彰显中医药的优势及其新作为。

  健康养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内容,治未病是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中医药以其深邃的哲学智慧、独具特色的诊疗优势、应对复杂健康形势的整体观念、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思维等,在当今社会依然闪耀出璀璨光芒。

  《黄帝内经》把养生的核心理念归纳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未病先防”。谷、果、畜、菜等形象文物,枕、床、座椅、院落、虎子、吉语钱、乐器、香薰炉等文物,承载了先辈们的健康理念和经验智慧。《黄帝内经》揭示了避免五劳的养生之道,导引、八段锦和五禽戏都是治疗五劳的有效方法;把治未病、养生保健放在首要位置,并把扶正祛邪、避其毒气作为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

  这部分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大家从文物里读懂先辈们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感受中华医药的智慧之光,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引导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三部分“灵兰秘典”,主要从“方、术”的层面,谈中医药做什么,中医药做过什么。介绍中医药的理论典籍和寓防于治的防治思想方法,辨证论治,中医十三科,中医教育标准化评价,中医异法方宜、针药并施的优势和特色等。

  中医药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由单纯医药经验的积累,经过《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理论总结形成体系,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西周时期有了医生的分工,《周礼》中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医事制度。春秋时期出现了最初的医学理论知识,战国时期开始逐步形成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中医药学术体系。

  在临床治疗方面,古人不断总结治病的实践经验,探讨诊治疾病的各种有效方法,因人因地施治施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方法和酒剂、按摩、砭法、针刺、火灸、食养、药疗等多种疗法并行于世;元明时期临床分为十三科,也反映出早期临证医疗的特色。例如用于正骨推拿的《医宗金鉴》攀索叠砖图,用于腰椎压缩骨折非手术适应证方便实用,诸如此类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数不胜数,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金属医针的出现促进了针刺疗法的发展。从《黄帝内经》追溯的古代九针(铍针、镵针、锋针、员针、鍉针、大针、长针、圆利针、毫针)来看,针刺法不仅广泛使用,而且针具还呈现出多样化、标准化的特征,人们可以根据病情需要而规范地选择使用,以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

  经络是针灸、推拿等治疗和保健方法的理论基础,其起源尚无明确文献记载。为了直观展示经络,用于医学教学,古人把它们绘制成图,称“明堂图”。至北宋,王惟一发明制造“针灸铜人”,实现了针灸教育评价的标准化。

  第四部分“器药撷英”,主要从“器、药”等方面谈中医器药并重的优势和特色。

  这部分“器”以仓储式展示方式,系统梳理与直观展示中医药诊疗、中药炮制加工等器具,展现中医药的文化遗产。人们从采集食物中逐步发现了一些药物。妇好墓出土的杵、臼形态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应用研磨加工中药。在周代的文献《诗经》和《山海经》中,已经有了多种药物的记载。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记载医疗器械标准化的医籍,将“针”和针法的功用放在首要位置来谈。中药炮制历史悠久,加工器具多样。中药炮制指对中药材的加工制作,以达到提高药物效力、减轻或消除毒性的目的。在中药应用的初期,原始的加工炮制是必然的,如把大块药材进行加工,使它适合于服用,去除多余的部分或杂质等。

  这部分内容为传统中医器具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创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医疗装备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精美的中药浸制标本和腊叶标本墙,使人直观地感受到本草流芳;方剂阵列立体呈现了中药的君臣佐使配伍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五部分“传承创新”,是从传承创新及对世界的贡献,看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和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新时代如何认识中医药?如何发展中医药?发展什么样的中医药?本部分通过藏品系统展示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揭示了中医药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的智慧和力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奖章也在展览中展出,既生动体现了中医药不断传承、创新发展、造福世界人民的现代价值,又对青年中医药学者献身于中医药事业、让青少年热爱中医药文化产生有益的促动。足迹遍布世界的中医行医照片,见证了中医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策展体会

  本次展览自开幕至闭幕,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策划本次展览的体会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科学展现中医药文化的时代价值

  随着“中医热”的兴起,许多中医药文化爱好者采用短视频、文字等方式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但是,由于部分创作者没有真正掌握中医药文化脉络和理论方法,出现了一些与史实不符、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技术不符,甚至相悖的不良现象,不但损害了中医药文化的形象,更误导受众群体。因此,科学性与实用性是本次展览策划的基本前提。我们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办展方向,策划符合新时代、惠及大众的中医药文化展,科学普及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科普探索有效路径。

  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

  着力增强中医药影响力,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承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点亮中医药文化品牌。在提高展览水平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上下功夫,突出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为展览实效,在中医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展现中医药瑰宝的价值,引导观众深刻感知中华民族探索生命健康和人类福祉的文化自觉,同时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深入挖掘、系统呈现中医药文化精髓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典籍浩如烟海,历代的岐黄名家更是灿若星辰。精准阐释中医药发展的前世今生,讲好中医药故事,是我们此次办展追求的目标。因此,策展团队全方位、立体化梳理中医药发展史,将故事解读与氛围营造相结合,重视展品的交流互鉴,突出科学性、人民性、趣味性、互动性,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引导观众深刻感知中华民族探索生命健康和人类福祉的文化自觉,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让文物“活”起来

  为丰富展览内容,增加展览亮点,引发业内外高度关注,以物示意,不仅“元·《黄帝内经》”“商·殷墟妇好墓玉石杵臼”等国宝文物引人注目,以多维度中医药实物与活态视频演示互动体验相结合,文物展示与场景再现相结合,医学与科学、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此外,团队还制作了网上展厅,360°还原展览,与出版图录融合,全方位带领读者沉浸式体验真实展览。

  岐黄术器,历史悠远,以物见史,蔚为大观。中医药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与直观展示,对于追溯中医药的演化和改进、认知与传承,最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医药文物、文化资源相对分散,其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专项研究工作,深挖文物文化元素,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新技术手段,推出类型多样、结构合理、文物丰富的中医药原创精品展览。

  注重挖掘和阐释文物价值

  在办展的过程中,开展了系列中医药相关文物藏品的梳理和研究工作,有助于厘清中医药学术源流,向世界完整真实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医药学术理论和原创思维精髓。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赓续中华文脉的历史主动。有助于传承中医药文化,滋养启迪当代医学新知,突破当代医学难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继续守正创新,深入挖掘蕴含在中医药文物藏品中的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医德情怀、临床技术、历史内容、审美情韵,在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展现新业绩,贡献新力量!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